转自:中国青年报
不久前,多所高校公布学业预警结果,引发热议。
不少高校明确,收到学业预警告知函的学生,将被联系家长(或其监护人)。
“被学业预警了怎么办”“学业预警会记档案吗”成为多个平台上的热门话题。据中国科学报消息,设法在社交媒体上“自救”的学生不在少数,而学生的这种“自救”需求也让某些灰色产业嗅到了商机。
在社交媒体平台,“学业预警代打电话”已有相当的规模。卖家提供“扮演家长”服务,根据挂科数量,线上通话价格从70元到150元不等,线下到校面谈则涨至1200元左右。
更隐蔽的方式还涉及“代考黑科技”:内嵌式骨传导耳机搭配微型摄像头,报价800元;真人代考则高达每门3700元,“卖家”声称“全程无忧”。
一位大学生购买代打电话服务后,“演员阿姨”发来一个表格,要求她填写姓名、性别、年级、就读城市、学校名字、住校还是住家、家住哪个城市、扮演身份等信息,并表示“挂科会聊很多,你能详细就详细,剩下的演员随机应变”。
约定的电话时间过后,该学生在不安中收到“搞定了”的信息,并看到“演员阿姨”发来的电话截屏与录音。
“演员阿姨”还向她宣传:“我们有固定电话号码和固定演员,还可以提供长期的扮演家长服务。”
4月10日,法治日报的一篇报道指出了“家庭演员”市场的乱象。大多数购买“家庭演员”服务的客户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压力,需要某个角色出面缓解压力,而现实生活中又因各种原因无法找到合适的人,于是只能找人扮演该角色。例如,学校老师要请家长,于是学生花钱找中年人扮演自己的父母;父母和亲友催婚催得厉害,于是年轻人找人扮演假女友、假男友应付差事……
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能够更加真实地完成角色扮演任务,演员在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雇主及其家人的大量隐私信息。从家庭的经济状况、成员关系,到个人的情感经历、生活习惯等,可谓事无巨细,一旦演员或雇主一方出现道德缺失或不当行为,另一方的隐私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名为“警告” 实为“关注”
灰色产业的兴起,折射出学业预警制度下的学生困境——面对预警通知,学生第一反应不是寻求帮助,而是“如何逃避”。
据澎湃新闻消息,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王佳曾回应学业预警称,“我们学校这个做法名为‘警告’,实际是对学生的关注。”由于学生升入大学后,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关注度没有中学时那么高,而有些学生的自我约束又不强,对学业不用心,导致屡屡挂科,最终影响毕业。
为此,松田学院推出了“学生学业警告”制度,并制定出台了《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学生学业警告管理办法(试行)》。
广东医科大学也曾发文提醒:学业预警不是“处分”,不是“惩罚”,而是学校对学生的关怀与护航。早发现、早预警、早行动,才能避免学业危机,顺利完成学业。
王佳表示,对比学业警告制度实施前后的数据,松田学院的学位率有一定提升,但最能体现效果的是“清考率”大幅下降。王佳说,大四第一学期开始前,学校会对学生在大学期间所有没过的课程再举行一次考试,这就是“清考”。学业警告制度实施以前,每学年都有超过2000人次清考,学业警告制度实施以后,“清考率”下降近一半。
轻“预警” 重“帮扶”
据央视网消息,在广东医科大学,对本科学生的学业预警制度已经实行三年多。三年多来,近100名学生收到了学业预警。其中,70%的学生通过学业预警制度的帮扶举措顺利完成了学业。
广东医科大学教务部主任周艳芳表示,学业预警更多的是一种关怀。比如说最早期的关怀式的问诊把脉,学业导师以及专业的导师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在其中找一些问题,比如说是学习习惯的问题、学习能力的问题,或是心理压力的问题;接着进行一些精准性的帮扶策略,既包括学业的帮扶,还包括心理的帮扶。
在北京科技大学,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学业研判,把帮扶对象的范围扩大到所有出现挂科的学生,开展由专业课老师指导的朋辈习题课、一对一辅导等帮扶活动,辅导科目覆盖数学、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
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安哲锋表示,许多高校已在弱化“预警”表述,转而以“学业帮扶”“学业促进”等积极措辞构建支持体系,避免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这种“重帮扶、轻预警”的模式既维护了学生尊严,也让干预措施更易被接受。
安哲锋强调,随着网络依赖、手机成瘾、碎片化学习等新型学业挑战的出现,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学业困难的原因日益复杂,唯有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对症下药’。”
“技术可以迭代,机制可以优化,但核心始终是以学生为本——不仅要有预警的敏锐,更要有托底的温度。”安哲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