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5月15日讯 面对亲人离去,如何让市民高效、节俭办完逝者的“身后事”?青岛市民政局通过减项降费升级惠民服务、数字转型提升服务质效、加大生态安葬推行力度等方式,努力让群众的“伤心事”实现“暖心办”。
为了让逝者亲属更好了解殡葬政策,青岛市民政局设立全市殡葬服务统一24小时服务热线“96444”,提供殡葬业务办理、咨询答疑、质量反馈等服务。编印惠民政策一张图、制作送亲人找民政折页,在全市殡葬服务机构、医疗机构太平间、社区公开栏等场所进行张贴、发放,向市民宣传超过20万人次。
目前,青岛市免费提供六项基本殡葬服务,包括:普通型专用殡仪车遗体接运,车辆、遗体消毒,馆内遗体搬运,三天内遗体普通冷藏,普通入殓纸棺,环保型火化炉遗体火化。除此之外,青岛市户籍去世居民还可以享受逝者骨灰在青岛市殡仪馆地宫或安放楼寄存,寄存费每年不超过180元。
“我们还统筹全市殡仪馆取消非必要收费项目、降低殡葬用品和服务类收费,压减项目29个,降费项目60个,与去年相比共减免约1395万元,回应群众关切,减轻群众丧葬负担,努力让群众‘伤心事’办的暖心。”青岛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此外,青岛市民政局竭力打造“海之情”海葬服务品牌,为本地逝者免费提供海葬服务,累计3.3万名逝者在青魂归大海。配套建设海葬纪念广场2处,定期开展集体祭奠活动,解决海葬逝者家属无处祭奠的后顾之忧,让蓝色大海成为安息家园。与此同时,坚持生态葬赋能绿色发展,不断优化生态葬服务供给,丰富生态葬形式,积极推广陆地自然葬,在市殡仪馆和黄岛区建成树葬、草坪葬示范园区,持续开展以“绿色让生命更美丽”为主题的免费自然葬活动,2000余户家庭积极参与,让碧树芳草相伴逝者长眠。
为让移风易俗理念深入人心,青岛市民政局开展文明共祭、家庭追思、海上祭祀等多样追思方式,让思念更有情,依托市殡仪馆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建设集殡仪馆、墓园、生命主题园、园艺博览、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生命纪念公园,发挥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功能,用看得见的变化潜移默化地转变群众陈旧的思想观念,让殡葬移风易俗深入人心。
为加强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在安葬、祭祀等场景的深度应用,青岛市民政局还建设了全国首家电子祭祀广场,配套电子祭祀台134个,群众可使用手机个性化设计追思方式进行祭祀;引入AI、3D投影、全息影像等技术,打造沉浸式追思厅2处。(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贾臻)
责任编辑:岳文燕
(作者:贾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