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文旅产业的快速崛起,“诗与远方”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然而,文旅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景区扩建挤占生态空间、游客激增导致垃圾处理压力骤增、无序开发威胁生物多样性……不久前,一村镇将村民的麦田打造为“网红打卡地”,希望借助美丽的田园景观吸引游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但随着越来越多游客拍照打卡,部分游客肆意践踏麦田,导致麦田被大面积损坏。
如何让文旅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共生共赢,成为基层治理的一道必答题。本期基层圆桌会,我们就一起聊聊【文旅发展和生态保护,基层该如何平衡?】
文旅火爆背后的生态保护压力
文旅市场热度持续走高,但火爆背后,一些生态敏感区也面临着因游客超载而被破坏的风险。在社交媒体助推下,一些生态脆弱地区成为“网红打卡点”,游客蜂拥而至,却让自然环境不堪重负,这些都为地方文旅发展敲响了警钟。
暗夜骑士:有的地方搞网红民宿,一开始没有合理规划,污水直接排到河湖里。
啊绿:一些开发商把生态旅游作为营销噱头,实际发展模式却很粗放。
深深浅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一些乡村文旅项目可能会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遭破坏。过度建设旅游设施,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du-de:为了建设大规模的文旅项目,许多地方砍伐森林、填湖造地,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一些项目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调研,建成后无人问津,造成了资源浪费。
随着户外探险、徒步、露营等活动的日益兴起,不少游客也开始前往一些未开发、未开放的区域,不仅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也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与此同时,游客乱扔垃圾、破坏植被、违规投喂动物等不文明行为频发,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压力。
小太阳:露营真的好污染环境。做好垃圾回收,提升市民环保意识很关键。
南北:感觉配套设施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很多公园的垃圾桶数量不是很多。
欧贝: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流行野外探险了,好多自媒体博主去那些不对外开放的生态区域,留下很多垃圾,还很不安全。
周兰芳:游客不要到处制造垃圾。
Abel:需要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提升景区的承载能力。
店小二:管理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提升游客素质。管理者最多就是把基础设施建设齐全,宣传工作做到位,还能怎么进一步管理呢?有时候垃圾桶就在边上,不文明的人还是把垃圾扔到地上。还有人边走边往河里、山下扔。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矛盾背后的基层治理困境
文旅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冲突,表面上看是经济与环境的博弈,实则反映了基层治理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倾盖如故:一个地方爆火出圈,成了网红城市,其他地方就一哄而上盲目模仿,没有进行科学论证,导致生态承载超限。
温暖:前几年老听到某个地方不考虑生态保护,大规模建设旅游设施,结果环境恶化了,项目叫停了,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半城烟沙:有的地方一开始制定了生态保护政策,但后来在实际执行中,因为部门协调问题,缺乏监管,出现审批严格、监管宽松的情况,好政策也变形了。
夏天:一些地区以生态旅游之名行地产开发之实,通过“打擦边球”规避监管,违规占用林地、湿地。
作为项目的实际执行者,基层也很无奈,一些单向的考核指标往往令他们只能顾及一头。
憨厚人:现在旅游收入和文旅发展成了考核干部的指标,导致一些地方在文旅开发中倾向于“短平快”的模式,忽视了长远效益。
深海:我们这里负责生态保护的部门一共就5个人,要管护一整个区域,根本顾不过来。
七七八八:生态保护涉及环保、林业、水利等多个垂直部门,而文旅开发由地方政府主导。部门间权责不清,导致监管真空,一个景区的建设可能跨越10余个审批环节,但基层缺乏协调能力。
蓝调:县级环保部门常面临编制少、设备落后、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难以应对企业违规排污或游客超载等动态问题。
如何破解“文旅火、生态痛”
面对游客来访,基层治理既不能简单限流,影响文旅经济活力;也不能放任自流,导致生态失控。文旅发展与生态保护,能平衡吗?
MAX:文旅发展和生态保护说到底还是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问题,没有好的发展就没有好的保护,没有好的保护也不能为发展打牢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谢震邦:文旅发展与生态保护二者并不矛盾。一方面,文旅发展需要将环境保护观念融入日常生活习惯,提升全民的文明意识;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公约,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予以约束和矫治。另一方面,生态保护不仅仅存在于旅游期间,只是旅游把生态破坏性放大了,所以根源不在旅游。只要找准切入点,从源头治理,就能够找准文旅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交融点。
树叶:文旅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保护是文旅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文旅发展是生态保护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反哺生态保护。当前,一些地方积极挖掘当地特色,培育文旅品牌和网红打卡地,为扩内需增势、为经济发展赋能,无可厚非,但随之而来的环境破坏问题则暴露出当地治理短板,没有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丸子:要以绣花功夫做好生态保护这篇文章。首先要理念先行,地方政府要真正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才能有力指导行动;其次,要创新方式,可以通过建立线上反馈线索、游客随手捡拾垃圾奖励机制等,激发游客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再次,要强化监督,运用信息技术建立无死角监管体系,对于破坏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公开曝光和严厉处罚,提升违规成本。
为保护生态环境,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用长远眼光谋划文旅与生态的共生之道。对此,网友也纷纷建言献策。
YE:制作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或者官方公众号播放。内容既包括旅游景点的宣传介绍,也要有警示提醒,提出破坏景点的处罚措施。景点要设置监控,同时在显眼处设置警示语,通过有趣又有震慑力的语言,提醒游客。
Wayne:统计既往的客流量,实现错峰出游,保障游客体验,也保护生态环境。对文旅中发生的各类不文明现象,首先要做好引导,让游客发自内心认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其次是加强监管,发生不文明的行为时,能够及时制止。此外还要立规矩,对景点造成破坏的人予以罚款等处罚,把罚款用于保护环境的建设中。
刘小波:科学规划是实现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平衡的前提,精细化管理是实现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双赢的关键,制度建设是实现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平衡的保障。破解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的矛盾,是一场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各地应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创新管理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文化培育为支撑,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治理体系。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永续发展的金山银山。这不仅是对自然负责,更是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
新疆西部计划志愿者杨庆蕾:生态环境保护与文旅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其核心课题在于发展与生存如何兼顾。文旅是在发展中让客人走进来,主人走出去的一项重要中介,在这个过程中为我们的经济、社会、文化不断赋能,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长远性的作用。
西安王帅:文旅“流量”肯定会带来环境压力,要从“管理”思维向“治理”理念转变,因势利导激发主体意识、调动游客力量,让游客从“产生生态压力”转变为“释放环保动力”。比如,在旅游活动中精准宣传引导,通过打卡互动、积分奖励、优惠减免等多种丰富载体和具体措施,激励大家在旅游过程中参与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生态环保等活动,让游客从单纯的观光者变成环保深度参与者,从而释放共享共治“正能量”,让文旅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得益彰。
谈谈说
当前,一些地方在文旅开发中仍存在“先上车后补票”“重发展轻保护”的短视思维。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破坏了生态环境。这种“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不仅透支生态家底,还可能因触碰环保红线被叫停,使文旅产业陷入恶性循环,甚至让地方文旅品牌蒙上“生态破坏”的污名,得不偿失。
在文旅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博弈中,基层治理既是矛盾的交汇点,也是破解难题的关键抓手。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重开发、轻保护”的乱象,往往与基层治理能力不足、监管缺位密切相关。各地方需进一步强化生态红线意识,完善权责清晰的监管体系,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只有守住生态底线,文旅发展才能行稳致远。要知道,最好的风景一定是最可持续的风景。
你还有什么想讨论的话题
你工作和生活中有哪些线索
可通过邮箱投稿
bytjcyzh@163.com
我们等你来谈~
来源: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