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悦
在哈尔滨老船厂社区,一家透着文艺气息的咖啡馆内,暖黄的灯光柔和地洒下,给木质桌椅都镀上了一层温馨的光晕。“小包团”的游客们正围坐在一起,眼睛紧紧盯着吧台后,那正一边熟练地研磨咖啡豆,一边滔滔不绝的咖啡馆老板。
“小包团”的向导不是举着小红旗的导游,而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一边开车一边用“唠嗑”的方式将城市的历史与生活娓娓道来。这种“小包团”的旅游模式,是哈尔滨某旅行社在2024年末精心推出的全新旅游产品,一经问世,就备受游客追捧,让大家用一种更接地气、更具烟火气的方式,深度解锁哈尔滨的独特魅力。
图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与传统的跟团游不同,哈尔滨的“小包团”核心亮点是本地人带路。“小包团”6人成团,在行程中,向导会一边开车,一边为游客讲解景点,讲解词并不拘泥于固定话术,而是结合景点简介与自身经历感悟,随时根据游客反应和现场氛围即兴发挥。这种“本地人叙事”带来的沉浸感,让游客从“看客”变为“参与者”,甚至成为城市故事的“共创者”。
从游客反馈来看,这种“小包团”模式深受欢迎。报团游客多来自江浙沪、成都等地,年龄多在45岁以下,情侣、闺蜜结伴参加的情况较为普遍。这些游客都曾多次来过哈尔滨,对旅游体验的要求更高,更倾向于有文化深度的旅游产品。
哈尔滨的“小包团”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文旅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深耕”的缩影。一方面,传统旅游市场饱和,游客的需求从“看风景”升级为“品文化”;另一方面,哈尔滨凭借冰雪IP积累的知名度亟须通过差异化服务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消费黏性。“小包团”的成功,正是抓住了这一转型契机:通过“人情味服务”和“文化附加值”,将“一次性打卡”转化为“深度体验”。
在“小包团”模式下,旅游的核心从“空间转移”转向“情感连接”。当游客通过向导讲述的故事了解城市时,文旅产业便完成了从“流量收割”到“情感留量”的跨越——这种情感纽带可能转化为长期口碑传播与复游意愿,为城市带来可持续的文旅生命力。
哈尔滨“小包团”的真正价值或许不在于它吸引了多少游客,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文旅转型的思路:以人为媒介,将城市的文化基因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这种模式不仅能让游客“记住一座城”,更能让本地人“重识故乡美”,形成文化自信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