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 书香流韵润心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燕茹 通讯员 赵富生
四月的崇信,春风裹挟着油墨芬芳拂过城乡角落。当暮色为芮鞫古城披上霞光,文昌阁的盏盏明灯点亮阅读之光,阅览室里的翻书声沙沙作响,广场上市民们的读书分享热闹非凡……
在这座陇东小城,VR图书馆、职工书屋、读者乡村文化驿站等多维阅读空间遍地开花;“1+X全科阅读”“阅读四季·书香鞫溪”“悦读悦成长”等特色阅读实践活动深入人心。这里,正以“全域浸润”理念编织立体阅读生态网。
空间再造:构建全域阅读生态圈
“现在阅读真方便,在小区健身、散步,随时能看书听诗。”家住崇信县鞫溪社区的居民杨晓月对小区布设的线上“图书馆”赞不绝口。
在鞫溪社区,“24小时不打烊”的图书二维码矩阵成为居民健身散步时的“知识驿站”。通过扫描6组24个图书二维码,居民可随时随地畅享“云端图书馆”。
在崇信,“崇图”AI时代阅读展、线上精品新书展、线上VR讲座展同样出彩。“只要关注崇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可随时随地静享阅读之美。”崇信县图书馆馆长董方告诉记者。
近日,位于崇信县公园路的新华书店装修完工,即将开业。
“我们以‘文化+美学’的融合方式,让实体书店为顾客提供全新体验,实现文化感增值。”崇信县新华书店经理杨学伟介绍,书店将感官“美”运用到书店运营各个环节中,使读者与书店之间的沟通变得更为亲切自然。
近年来,崇信县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通过政府主导、部门指导、社会共建的模式,持续推进公共阅读空间供给,打造由图书馆、职工书屋、读者书房、读书角、漂流书屋等多种阅读服务平台构成的公共“乐读”空间,通过创造沉浸式阅读场景,激发了更多人的阅读兴趣。
品牌培育:创新阅读推广模式
“阅读,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绝不仅仅局限于阅读文字之书,深入生活,阅山河,观天地,是更为深刻、生动的阅读。”在崇信县总工会举办的职工读书分享会上,县文联主席闫小杰的分享让阅读者产生共鸣。
今年85岁的退休干部郭浩志一生爱读书、喜藏书。“读书能够启迪思维,增长见识,改变命运。”谈到读书的益处,郭浩志老人深有体会。耄耋之年,他将自己三万多件珍贵藏书捐赠给崇信县图书馆,希望更多爱书知书人共享书香,从中受益。
走进锦屏镇赵湾村,家家门前挂楹联、户户宅内挂字画。村民杨小龙家将堂屋改造成书斋,青砖墙上挂着家训条幅,三代人的藏书按“经史子集”分类,“现在串门都比谁家字画雅致,家里藏书更多”。
为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崇信县持续完善阅读设施网络、创新阅读推广模式,全民阅读工作不断“下沉”到社区、乡村、家庭,全民阅读风气逐渐浓厚。
在省级非遗项目柏树镇“弦子腔”传承工坊,歌谣唱本与二维码结合,扫码即可观看表演视频。剪纸艺人关月辉将《红楼梦》人物肖像化作窗花图案,让传统文化以现代美学方式复苏,非遗与阅读的跨界融合成为新的亮点。
近年来,崇信县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阅读供给,拓展阅读体验,培育全民阅读“纵贯线”“书箱漂流”社会公益服务、“凤鸣书院”综合文化读书分享会3个品牌,2025年组织开展评选展示、创作推广、辅导讲座、阅读互换等阅读主题实践活动227场(次),全民阅读蔚然成风。
服务升级:织密书香惠民网络
“葵花的头发本来就不浓密,潮湿后,薄薄地粘在头皮上……”
走进崇信县城区第一小学,只见学生们或独坐一隅,捧书阅读,或三五成群,分享读书心得。杨子涵同学感情充沛、声情并茂地诵读长篇小说《青铜葵花》。“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磨难才是成功路上最好的垫脚石,少年时有对痛苦的风度,长大后才可能是一个强者。”她面带羞怯地说。
外卖员王一飞趁接单间隙,用手机扫描公园“悦读”广场“有声书二维码”,耳机里传来《平凡的世界》的朗读声。“听书让我跑单路上也不孤单”,他笑着点亮屏幕上的“阅读打卡”图标。
不止课堂和广场,在崇信汽车站候车室、政务大厅阅读角、商场超市休憩微空间、工人文化宫图书室等,处处书香浓郁,沁人心扉。
崇信县不断优化服务供给,吸纳民间读书、文艺爱好者组建阅读社团22个,建立了图书互换、结对共建、民意调查、阅读激励机制,推行图书漂流、阵地共建、信息共享模式,让全民阅读走进城乡各个角落,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
目前,崇信县共建成农家书屋84个、职工书屋41个、“书香驿站”5个,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新建读书角37个,在平凉市率先推行书箱漂流,建立漂流站点36个,公共阅读场馆可供群众阅读图书80万册,数字图书资源总量达到300万册。
如今的崇信,从机关到学校,从社区到农村,文韵流长,书声琅琅。今年世界读书日,崇信县还推出书箱漂流、悦读悦成长亲子绘本沙龙、中华古籍展、精品新书展、AI时代阅读展、线上VR讲座、有奖诗词竞答等系列活动,这座“书香之城”正以文化软实力为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责任编辑:杨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