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8日至5月4日举办的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在琳琅满目的应用展示背后,数据要素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本届峰会带来的数据要素全链路解决方案,覆盖多领域场景,引发与会人士热烈讨论。如今,峰会虽然已经落幕,但数据要素热度未减。在此背景下,作为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基础底座——存力基础设施的与时俱进已刻不容缓,必须快步跟上发展节奏。
数据之困
从“量大国”到“质强国”需跨越鸿沟
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已站上“量”的高地——2023年数据生产总量达32.85ZB,占据全球数据总量的近30%。然而,这一辉煌背后却潜藏隐忧:目前仅有2.9%的数据被有效保存,不足美国存留率(7.3%)的一半。大量数据如流水般“产而未采、采而未存”,其中蕴含的巨大价值最终消散于无形。正如数字中国峰会期间记者所感受到的:“数据是AI的‘燃料’,若存不下、用不好,再强的算力也如同无米之炊。”
这一矛盾折射出更深层的结构性失衡:存力滞后于算力,我国算力规模已连续五年全球增速第一,但数据存储能力却遭遇“天花板”,导致算力闲置率高达40%;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企业数据利用率不足25%,大量原始数据因缺乏治理沦为“数字废料”,难以支撑高质量AI语料库建设;安全与自主隐忧,金融、政务等领域的关键存储设备仍依赖国外技术,数据主权面临“卡脖子”风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成为数据强国,我们亟须跨越“量”与“质”的鸿沟,以新型数据基础设施为支点,撬动数据要素的全局价值。
破局之道
存力中心的创新逻辑与实践路径
存力中心,作为数据要素市场的“新型基础设施”,正在重塑数据从“资源”到“资产”的转化逻辑。其核心在于构建“聚数—治数—用数—供数”的全生命周期闭环,以系统性思维破解数据困局。
聚数:打破孤岛,汇聚数据“江河”
贵阳、拉萨等地的试点经验表明,存力中心需依托区域资源禀赋,构建差异化数据枢纽。例如,贵阳聚焦医疗与科研数据,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化机制,吸引全国30余家三甲医院及科研机构的数据资源汇聚,形成PB级医疗语料库。这种“聚沙成塔”的模式,不仅提升数据规模,更通过生态集聚效应,带动数据分析、交易等产业链企业落地,形成“数据—产业—经济”的良性循环。
治数:从“杂乱矿藏”到“精炼燃料”
“AI数据湖建设”当前已经成为IT产业的共识,为数据治理提供了技术范本。通过自动化工具对数据进行“清洗、标注、分类”,企业数据利用率可从不足25%提升至60%以上。以某汽车制造企业为例,其引入AI数据湖底座后,生产线故障数据经智能分析,优化了70%的维护流程,年节约成本超亿元。这种“治数即增效”的逻辑正推动数据存力中心从“成本负担”向“价值源泉”转型。
用数与供数:安全流通的“信任之桥”
跨区域数据流通的瓶颈,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权属与利益分配机制。存力中心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安全交换桥”,实现数据权属可追溯、使用可审计。例如,长三角某存力中心试点“数据贡献度积分”模式,企业按数据质量和调用频次获得收益分成,既保障数据供给方权益,又激发市场参与活力。
当然,构建存力中心仍有诸多注意事项。比如,从建设初期就要考虑到避免重复建设,需构建“国家—省—市”三级存力网络,通过统一标准实现互联互通,降低“数据孤岛”风险。同时要兼顾算存协同,存力中心需匹配算力中心的带宽与时延要求,如超高性能存储架构可支撑超大规模AI集群实时训练,让算力“火力全开”。
未来之钥
藏于自主可控与生态共荣之中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数据存储领域要实现更加健康繁荣的未来,还需以技术自主为根基,以生态共荣为追求。
首先,要立足技术自主,筑牢存储“中国底座”。当前,我国数据存储设备国产化率不足30%,金融行业90%的备份系统仍依赖国外产品。未来,需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激励,加速创新的存储技术在政务、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构建安全的数据产业链。
其次,要实现生态共荣,打造产学研用的“协同交响”。数据要素价值的释放,需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三位一体”协同。政策引领层面,要制定国家数据资源储备战略,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建立AI语料库建设标准;企业创新层面,要鼓励头部企业输出数据治理经验;科研攻坚层面,高校与实验室聚焦数据压缩、隐私计算等前沿技术,为产业升级注入“源头活水”。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数据基础设施领域,中国正从“跟随者”转向“领跑者”。这场变革,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治理思维与生态格局的重构。唯有以自主立本、以创新浚源、以生态致远,方能在全球数字竞争中“稳执牛耳”,让数据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