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阳
伴随着雄浑激昂的芦笙乐声,一群舞者在场中翩然起舞,动作刚劲有力、灵动自如……这是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创作的微课作品《承嬗离合 笙生不息》中的精彩一幕。不久前,教育部发布的《关于2024年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结果的公示》中,该作品成功入选。
“笙音起,舞步翩。”《承嬗离合 笙生不息》指导老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师蒋龙辉感慨,通过微课,苗族芦笙舞得到“活态”传承。
芦笙舞是苗族、布依族、水族等多民族的文化瑰宝,苗族“鼓龙鼓虎·长衫龙”芦笙舞是黔南州贵定县新铺乡谷撒村苗族所独有的一种芦笙舞表现形式。长长的芦笙、高速的舞步、眼花缭乱的双人配合,被国内外学者誉为“东方探戈”,于2006年入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然而,传统非遗的传承往往受限于地域、师资等条件。蒋龙辉带领团队,通过微课的形式,打破地域和资源的限制,使非遗传承更广泛、深入。
2022年,蒋龙辉团队多次前往谷撒村,与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同学习研究。他们对“鼓龙鼓虎·长衫龙”芦笙舞的舞蹈形态和动作特点进行提炼总结,凝练出10个风格特征:蹬、踹、侩、跳、跺、留、转、旋、拧、提。同时,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团队对舞蹈动作进行了改编和创新,使其更加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经过反复打磨,团队最终创作出课堂成果——《笙·生不息》群舞。这部作品群舞展现了“鼓龙鼓虎·长衫龙”芦笙舞中极具特色的舞蹈符号,并抓住其背后独特的文化特征,以传统舞蹈为本体的动作核心进行多角度创编。“我们塑造了老师傅、小徒弟以及众多学徒的形象,勾勒出苗族芦笙舞老少接力、薪火相传的景象。”蒋龙辉说。
去年9月,蒋龙辉团队还围绕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核心课程,以《笙·生不息》舞蹈作品为核心成果,制作了《承嬗离合 笙生不息》微课。该作品不仅在校园内广泛传播,还受邀参加多项国内外重要活动。
此外,该作品还获得了“中国文联2023年度青年文艺创作项目扶持”、入围“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第十三届“桃李杯”,获批为《笙生-不息》非遗芦笙推广公益项目,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国家级铜奖—贵州省金奖等奖项,充分展示了其在传统文化教育领域的独特魅力和创新价值。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以黔南地区为主阵地,将更多贵州非遗融入课程、舞台作品,推动其更好地传播与传承。”蒋龙辉信心满满地说。
上一篇:花生黑麦轮流种
下一篇:棚下产业兴旺 棚顶追光逐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