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宋祖锋 青岛报道
“只要国家需要,我一定会记到拿不起笔为止!”在青岛平度市大泽山镇,有这样一位农民。他从1982年开始坚持记录家庭账本,小到油盐酱醋,大到为孩子买房买车,这些家庭花销他都一一入账,他就是71岁的刘元九。刘元九的家庭流水账不止记录了生活的变化,更映射出几十年的乡村巨变、国家发展和时代变迁,曾两次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见证变迁
数据里面话桑麻
刘元九是平度市大泽山镇三山东头村村民,年轻时他是村里的保管员,由于工作的缘故,他练就了认真细心的生活态度。从1982年开始,他就坚持记录家庭账本,43年间记账不辍。
在家庭账本上,小到油盐酱醋,大到为孩子买房买车,刘元九事无巨细、全部记录入账。
1982年5月2日,他清楚地写道:供销社酱油1毛2一斤,盐5分钱一斤,花两块四毛钱买20斤酱油,花5块钱买100斤盐……
在他的账本里没有CPI上涨的总结,只有密密麻麻的数字,看似琐碎,却记录着小山村村民的真实生活。
刘元九所在的大泽山镇虽有两千多年的葡萄种植史,但真正靠葡萄致富却是近三十年的事。2007年,刘元九家里的5亩葡萄地总收入还只是28902.3元;2023年,账本上的数字变成了10.1万元。葡萄藤架变成了“摇钱树”,账本在此刻不仅仅是纸和墨的简单融合,小小数据变迁,更见证了小乡镇发展乃至国家乡村振兴的成效。
随身携带纸和笔
一分钱花销也要记下
很多人质疑,作为一个普通村民,43年间真的从未想过放弃吗?
“我没有半途而废,是因为我有三大法宝:决心、恒心和耐心。”刘元九说,刚开始坚持去做,想的是为后人留点资料,让后辈看看自己这一代人是怎么走过来的,这是决心的前提;后来发现能为社会做点贡献,虽然绵薄但能为世人所用,这是恒心的理由;当社会期许与自己的执念重合,自我赋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便酿成了一个理想:为家庭记录一针一线,为社会发展记录滴滴点点。
刘元九的账本格式很规整,但对于仅上过几年小学的他来说,记账并不是个简单活。他识字不多,早期的账本常有错字,后来,他在记账桌上摆了本字典,随用随翻,几十年的记账生涯,让他的识字水平进步很大。
“我不觉得记账是个负担,现在一天不记就浑身难受。”刘元九对记账的执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有时候生病不舒服去医院,即便再难受也要记下开销多少、花在哪。也因为常年记账的习惯,无论走到哪他都随身携带纸笔,一分钱花销也要记下来。
受邀到国博参观
看到自己的账本
2007年、2017年,国家博物馆分两次收藏了刘元九累计34年的账本,这也是国家博物馆目前唯一收藏的农民家庭账本。
自己的家庭账本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朴实的刘元九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请给我一个月的时间,我把账本抄一遍留给自己和家人。”国家博物馆也对他许下承诺,只要他或后代继续记录下去,记多少年国家就收多少年。因此,虽已年至古稀,刘元九的笔却从未停下。
2018年,刘元九受邀到国家博物馆参观伟大的变革——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在那里,他看到了国家40年的发展变化,也看到了自己当时记录了34年的生活账本,“那种自豪感真没法表达”。
滴水见太阳,微小见变迁。小小的家庭账本,记录的不仅仅是刘元九的生活,也是一个农民家庭收支和结构的变化,是农村生产资料投入、物价涨跌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缩影,更是国家乡村振兴政策在一个农民身上的具体体现。
一笔笔账目如同时光的刻度,将34年间的“物转星移”瞬间铺展在人们眼前,成为了解中国“三农”变革的最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