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邯郸晚报
“任何一个犯罪现场,作案人必定会留下痕迹,刑事技术人员的工作就是让这些物证‘开口说话’。”“五一”国际劳动节当天,邯郸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法化大队大队长徐海波接受采访时说。在法医这个岗位上,徐海波一干就是29年,共勘查各类案件现场1190起,受理相关案件9236起,其中直接破获命案40起。公安部开展“团圆行动”以来,徐海波及其团队帮助200多个家庭实现了“团圆梦”。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屡次立功受奖,先后被评为“河北省最美政法干警”“河北省公安系统先进个人”“全省刑事科学技术工作标兵”和“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干警”。
和DNA对话的追凶者
走进在邯郸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法化大队,就会看到徐海波正坐在电脑前分析DNA检验数据,将犯罪现场提取的数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比对。
1996年8月,临床专业毕业的徐海波参加公安工作,成为一名法医,而犯罪现场法医的工作环境一度让他打起了退堂鼓。“我第一次出现场是在8月份,正值盛夏,被害人尸体高度腐烂。”徐海波说,当年他23岁,凶案现场的恶劣环境让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紧接着就是一个井下的犯罪现场,我跟一位老法医下到井下勘查,回来后吐了好几天。”徐海波说,当年带他的老法医告诉他,在犯罪现场,法医关注的不是现场的恶劣环境,而是受害人的状态和遗留在现场的痕迹。“把这些痕迹和物证串联、分析就能还原整个作案过程。”此后,徐海波慢慢适应了现场的环境,始终坚守刑事技术一线,仔细勘查每一个案件现场、提取每一个物证、检验每一个检材。
随着DNA等技术的应用,侦查破案变得更加快捷精准。“以前法医的大部分工作是解剖尸体,物证检验只能做到‘A’‘B’血型分析。如今,我们参与到案件侦破的多个环节,运用DNA技术,很多积案被逐渐侦破。”徐海波说。在徐海波的电脑中,他将已侦破和未侦破的案件分门别类建立了文件夹。那些未侦破的案件,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睡觉做梦都在进行DNA比对,寻找这些隐藏起来的犯罪嫌疑人。”正是徐海波的这份执着,让两个20多年前的重大刑事案件有了突破。就在不久前,经过他和团队的不懈努力,通过DNA比对,两个案件均确定了犯罪嫌疑人,其中一个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已被公安机关抓捕归案。
把积案的“死证据”盘“活”
从事DNA检验工作后,徐海波思考,DNA既然能够检验“现案”,那么多年的“积案”检材能不能检验呢?如果把以前的“死证据”盘“活”,也许就能为侦破积案开辟新途径。
徐海波参与破获的第一个“积案”是在2009年。1999年12月,一名高中女生遇害,徐海波参与了整个案件的检验工作,先后排查了数百人,但终因线索少没有取得进展。“当时技术没那么先进,用的是血型比对,多年来一直未放弃侦查,但始终没有取得进展。”2009年12月,徐海波从办案单位找到原始检材,一个月里,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检验,一次次失败极大地考验着他的耐心。经过百余次的检验,他终于在检材的夹层中检出了完整的嫌疑人数据。通过一周左右的DNA数据比对,直接锁定了嫌疑人。“此案的凶手因犯罪被判入狱,曾采集过DNA数据。我经过比对锁定他时,他已刑满释放。”徐海波说。破案后,一名参与案件侦办的老民警找到他说:“海波,十年了!家属都不抱希望了,你把案子破了。家属感谢你,我也感谢你!这下我退休就不留遗憾了。”
近年来,徐海波和他的DNA检测技术团队,不再局限于重大刑事案件的侦破,一些治安、盗窃案件也有着他们的身影。2024年,在邯郸市发生了一起离奇的盗窃案,一个烟酒商店库房内十几箱名酒被盗。“盗窃者从酒箱下面将酒取出,留下酒箱还摆放在库房里,如果不移动或者打开箱子,根本不知道箱子是空的。”徐海波和团队赶到现场勘查,从酒箱中检测出犯罪嫌疑人的DNA数据,经过数据比对,公安机关顺线追踪,将准备销赃的犯罪嫌疑人一网打尽,人赃并获。
在案件的检测过程中,徐海波精益求精,为提高打击犯罪能力,他经常在DNA实验室里一待就是六七个小时,深入钻研DNA检验鉴定技术。一份份“死证据”通过徐海波精心细致地检验、分析、比对而盘“活”,成为案件侦办工作的突破口、法庭定罪量刑的有力证据。“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认为通过DNA技术、大数据分析、AI等高科技手段,能够让犯罪无所遁形。锲而不舍就没有破不了的案子,那些隐藏的犯罪分子终将被抓捕归案。”徐海波说。
帮助200余个家庭实现“团圆梦”
邯郸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法化大队承担着离散、走失和被拐儿童及父母血样的DNA检验、比对和亲缘认定工作。在徐海波和他的团队努力下,截至目前,已帮助200多个家庭实现了“团圆梦”。
2022年8月初,河南省濮阳市一名88岁的老人,委托其儿子到邯郸市寻找失散的弟弟。据老人的儿子转述,1942年,老人的母亲带着其兄弟三人逃荒到邯郸东部某县,为了活命,将年仅1岁的弟弟送给了一个在该县打烧饼的闫姓人。新中国成立后,老人的母亲多次来邯查找未果,带着深深的遗憾去世。近年来,老人因体弱多病,时时念叨失散的弟弟,希望有生之年能与兄弟团圆,共同祭拜一下父母。徐海波了解到情况后,主动与老人的儿子取得联系,指导其采集老人血样。DNA检验比对过程中,根据“同胞兄弟”关系认定的实际困难,徐海波决定尽可能多地增加检验的位点数量,手工逐家逐人比对排查。功夫不负有心人,经细致工作,通过DNA直接认定家住成安县长巷乡某村的闫某(82岁)就是老人的弟弟。当年8月16日,闫某带领全家到濮阳市老家认亲,失散80年的兄弟得以团聚。这也是我国失散时间最长兄弟团聚的案例。
“为群众寻亲是民生大事,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办好。看到这些寻亲的家庭实现了‘团圆梦’,感觉自己完成了一个重大的使命。”徐海波说。
(邯公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