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迁西县人民医院,372名护理工作者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提灯精神”:她们是急诊室里与死神赛跑的“无影灯”,是病房里嘘寒问暖的“小橘灯”,是创新路上照亮前路的“探照灯”……那些被汗水浸透的护士服、被夜班熬红的双眼、被锦旗映红的笑脸,共同构成病患眼中最动人的风景。
急诊战场上的“生命时速”
“叮铃铃——”5月8日凌晨2时许,急诊电话骤响:“三抚路车祸,2名重伤员马上到!”夜班护士扔下电话就往抢救室跑,途中顺手扯过2套急救设备。当浑身是血的患者被推进门后,护理团队立即完成吸氧、监护、建立静脉通路等处置,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经过6小时生死抢救,2名患者全部脱离生命危险。
作为医院的“前哨阵地”,急诊护理团队始终保持着“战时状态”。急诊护士的笔记本上,几组数字被重点符号标了又标:心肺复苏要求6秒内到位,创伤包扎必须1分钟完成……近三年,团队成员在急救技能竞赛中,以优异的成绩摘得团体一等奖2次,个人单项奖5人次。2025年,她们累计抢救急危重症患者500多例,平均抢救响应时间缩短至10至13分钟。
平凡岗位上的“道德之光”
2024年10月9日,栗乡广场上,呼吸科护士罗红玉捡到了一个白色手提包。里面有一叠厚厚的现金、几张银行卡。“丢了这么多钱,失主一定特别特别着急。”她没片刻犹豫,骑上电动车,风风火火向城关派出所跑……失而复得的钱包让失主感动不已。他在感谢信中写道:“罗红玉让我深刻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善意,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传递正能量的决心!”
这样的善举在护理团队中并非个例:病房护士们为“三无”患者买饭、清洁身体、捐赠个人衣物……“护理工作不仅是技术活儿,更是良心活儿。”护理部李主任这样说。一封封表扬信、一面面锦旗,背后都记录着一段温暖的故事。
创新服务中的“护理温度”
在医院一楼护理专科门诊,68岁的张大爷看着王金玲护士长熟练地为自己换药,忍不住感慨:“以前换一次药得半天,现在20分钟全搞定,啥时候都能来,比去闺女家还方便!”小小的护理门诊,涵盖伤口造口、PICC等8个专科项目,墙上的“服务时间表”显示:全年365天开放,最晚服务到晚上8点。
为了让护理服务更有“精度”,团队建立了“护理回访系统”,提醒患者复查时间、用药剂量,已累计拨打随访电话258240个,发送健康短信26万条。
热线两端的“暖心交响”
“你好,我要表扬迁西人民医院外一科宋志超、赵子谦、韩庚、徐慧丽等人的护士团队。”这样的对话频繁出现在“12345”迁西政务服务热线中。数据显示,迁西县人民医院的表扬工单同比增长33%,曾经的“问题反映线”变成了“温暖传递线”。 这种变化源自医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制度”,每位护士对分管患者实行从入院宣教到出院指导的“全周期管理”。在心内科病房,责任护士王铮的工作笔记记得密密麻麻:2床王大爷对磺胺类药物过敏,23床需低糖饮食……这样的“专属档案”,全院护士累计建立了16920份。更令患者感动的是护士们的“四轻疗法”——推门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让患者在护士们的轻声细语中,随时感受到满满的爱意与温暖。这些细节改进,让来院患者满意度提升至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