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民航网
在民航事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青海机场公司以创新为桨、匠心为帆,在技术革新的航道上稳步前行。劳模和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作为公司发展的“强引擎”“硬支撑”,承担着攻克技术难题、孵化创新成果、培育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是连接技术革新与生产实践的关键桥梁,这些创新的“基层样板间”,正是科技赋能民航基层一线、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与核心力量。
(青海机场供图)劳模工作室树行业标杆
以全国民航劳模李卫国命名的创新团队自2018年成立,便成为青海机场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工作室以党建为引领,将玉树抗震救灾精神融入创新实践,汇聚15名核心成员,围绕机电、弱电领域开展技术攻坚,形成“难题立项—联合攻关—成果转化”的闭环创新机制。
技术攻坚方面,工作室成绩斐然。机电领域推行“1+N”安全管理模式,较之前运维成本降低显著,设备故障率降低39%,自主维修率达90%以上,年节约运维成本33万元;研发的桥载电源“4合1”改造技术,使设备故障率归零,节约维修成本20余万元,并推广至国内多家机场。弱电领域自主搭建云灾备平台,填补公司数据容灾备份空白,成功处置20余次突发故障,节约成本80余万元。
人才培养上,工作室构建立体化培养体系,培养技工9人、技术能手8人,7人获省部级以上荣誉,开发专业课程22部,发表专业论文13篇。在成果转化与荣誉获得方面,累计孵化40余个创新项目,荣获各级奖项24项,创建多个优秀班组品牌,在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成为青海民航技术人才的摇篮与创新典范。
同样以“劳模精神领航、创新驱动发展”为理念的“马雪芹”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自2018年成立,构建全员参与的创新生态。通过科学的创新管理机制与定期的创意交流活动,激发创新活力。
工作室在空防领域不断解锁“黑科技”,“基于TRIZ多方法融合的消防训练烟道”应用于机场消防人员日常训练中,通过模拟真实火灾场景的复杂烟道环境,大幅提升了消防人员在烟雾弥漫、通道狭窄等恶劣条件下的应急救援能力和协同作战水平;“便携式阻车钉”等项目在各类大赛中获奖,并成功申请专利,在实际应用中成效显著。采用立体化培养模式,通过“项目实战+技能培训+经验分享”“工匠课堂”“师徒结对”等方式,培养出众多业务骨干,他们将创新经验传播到安检各个岗位,提升整体安检水平。
成立于2016年的“李铭”劳模创新工作室,逐步发展为综合型创新平台。工作室围绕机务维修工作,自主开发机务维修信息系统管理平台,解决大机务跨区域管理难题;打造标准化机务库房,规范工器具管理。其创新成果如飞机刹车快速降温设备、飞机废气再利用传送装置、飞机货物自动传送装置、工具自动系留装置等,在保障飞行安全、提高作业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多个项目在创新大赛中获奖,部分成果已广泛应用。目前推进的桥载空调通风管道自动收回装置研发工作也取得阶段性成果。
高技能人才工作室破解机场难题
2023年10月成立的德令哈机场分公司“严顺得”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虽成立时间不长,却已在科技创新领域崭露头角。在2023-2024年期间,工作室多个项目在创新大赛中脱颖而出,不仅成功申请多项专利,还撰写并发表了多篇论文。
其创新成果切实解决了机场运营难题。研发的高高原气象风向风速传感器加热防结冰装置,以单套200元的低成本解决了传感器结冰问题,保障航空安全;实现ADS-B与卫星云图航迹融合,为管制指挥提供精准参考;对便携式自动气象站电源改造,确保设备全天候稳定供电;研发的导航设备系统监控天线驱鸟系统,保障了导航信号稳定传输,为机场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而偏远的花土沟机场分公司“王彦杰”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坚忍不拔,采用“引领+团队创新”模式,以党建为引领,明确“四个一”工作思路,构建“1+N”工作机制,开展15项课题研究。技术攻坚上,研发中小机场管制员训练“类模拟机”,节省费用200万元;推出防跑道侵入控制系统,降低跑道侵入风险。在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方面,工作室多次在创新大赛中获奖,完成多项成果推广应用,制定激励机制,培养众多专业人才,为机场创新发展注入活力。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已成为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特别是在航空领域,通信导航系统的稳定与高效运作对于确保飞行安全、提升运行效率至关重要。2023年,青海机场公司运行管理部通信导航中心实训室正式成立,“孙毅驰”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顺势诞生。工作室凭借卓越的创新精神与专业能力,在通信导航领域持续发挥技术攻坚与示范带动作用,成为行业创新实践的重要参与者与实践先锋。
过去,支线机场在面对设备故障时常常束手无策,过度依赖外部专家,导致排故时间长,影响机场正常运行。如今,在工作室技术骨干的帮助下,支线机场通导保障小组能力大幅提升,能够迅速应对设备异常情况,极大地增强了应急处置能力。在青海省第十九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工作室领衔人孙毅驰获“技术状元”,三名团队成员获“优秀选手”,展现出工作室强大的人才实力。在培训模式上,工作室创新性地推行“实操+”,通过故障情景模拟,有效培养员工排故思路和能力,能够实现快速响应、干支联动,大幅缩短排故时长。通过头脑风暴、技术比武等多元化形式,工作室成功开展十余项创新研究课题。
创新驱动型工作室的能量输出
“梁丹”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聚焦机场能源管理等领域,解决多项技术难题。秉持“科技创新、节能降耗、绿色运维”理念,成立以来完成16项技术创新项目,获12项国家及省级奖项,节约成本超百万元。二次供水消毒改造节省成本62.3万元,并推广应用;空调系统优化提升旅客舒适度,年节约成本超5万元;能源管理信息化实现精准降耗;地辐射供冷技术、纯净水工艺升级等项目均取得良好的经济与环保效益;智能工具箱提升工具管理效率,节约成本122万元。同时,工作室构建“学-研-创”培养体系,联合多方协同创新,推动成果共享与跨界融合。
遥远的果洛机场分公司,“李芸茜”劳模创新工作室立足高原特殊环境,以创新保障机场安全运行。在安全生产上,开展“岗位三级监察”精细化管理;针对复杂天气,建立“复杂特殊天气会商机制”,制定“气象六步法”管理品牌,制作“气象一本通”台历。在技术创新方面,对气象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提升设备稳定性与预报准确率,工作室成员撰写的多篇论文在知名期刊发表,推动气象服务理论与实践融合,多次在气象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
还有地面保障部的“赵艳婧”女职工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22年,涵盖旅客全流程服务类岗位,充分发挥女职工服务工作优势,不断深化服务品牌内涵,经过三年时间的打磨,目前已成为女职工成长进步、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平台。工作室在公司行李系统改造基础上,对值机办票大厅实行“三区一岗”管理,大幅缩短旺季高峰时段旅客值机排队时间,便捷出行旅客占比超82%。充分发挥西宁机场干支通和区域枢纽的中转作用,成立中转及“行查”保障小组,实行中转、行李查询、装卸多岗位联动,结合中转旅客流向特点、时刻特点和转乘规律,提前进行旅客识别,实现应转尽转。
青海机场公司的各个创新工作室,以不同的特色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他们是技术创新的先锋、人才培育的摇篮、企业发展的基石,共同蓄力创新引擎,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青海民航人的辉煌篇章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路泞)(编辑:李季威 校对:许浩存 审核:韩磊)
下一篇:印方:一高级官员在袭击中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