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秀梅 王炳雨 本报记者 徐东周
清晨的阳光洒在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宋道口镇的街道上,一辆辆满载钢锹的货车驶向附近的港口。这些看似普通的劳动工具,即将漂洋过海,出现在欧美家庭的庭院、中东的工地和东南亚的农场。早在2008年,宋道口镇就被中国特色产业协会命名为“中国钢锹之乡”,如今,这里年产钢锹2.8亿把,占国内市场85%的份额,年产值达110亿元。近日,记者来到滦南县,探寻这个由一把把钢锹“挖”出的百亿级产业集群的发展密码。
在唐山市燕南制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燕南制锹”)的展厅里,陈列着上百种不同规格的钢锹产品。“这里是欧美区,这里是中东区,这里是亚洲区,每个地方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对产品都有不同要求,但每个品种都是畅销产品。”该公司负责人付长义介绍说。这家成立于1995年的企业,经过30年的发展,如今拥有60多个注册商标,50多项专利,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行业领军企业之一。
像燕南制锹一样,滦南县很多企业都经过从小到大的转型,走过质量强企的发展之路。转变始于2018年,当时,滦南县市场监管部门在一次走访中了解到,当地不少钢锹企业虽然产量大,但利润微薄,问题主要出在检测认证和品牌建设两个环节。产品出口前,需送到天津、上海等地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一个检测周期要半个月,费用动辄上万元。了解到企业的痛点后,滦南县市场监管部门开始着手筹建专业的钢锹检测实验室。
经过多年努力,今年2月,滦南县质量技术检验所顺利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评审,成为全国首个设立在县级区域的具备钢锹检测资质的CNAS实验室。“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完成检测,费用全免,检测报告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认可。”滦南县质量技术检验所所长田秀辉说,实验室认证了洛氏硬度、承载能力、表面质量和尺寸等4项关键参数指标。2月19日,滦南县市场监管局与滦南县钢锹协会签订服务协议,为该县钢锹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免费检测服务并出具国际认可的检测报告。目前,该实验室已免费为企业检测钢锹4批次,为企业节省成本近20万元。
为改变当地钢锹企业品牌意识不强的状况,滦南县市场监管局启动了名牌兴企战略,组织专人帮助企业申请商标和专利。“我们成立了知识产权服务专班,从商标设计到申请材料准备,提供全程指导。”滦南县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股股长赵晓军告诉记者。
目前,该县钢锹产业园区拥有各项专利300余项,钢锹产业注册商标已突破600件,国际注册商标40余件,“根”“燕南”“军印”“燕洋”4件商标获评中国驰名商标,5家钢锹企业获评河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其中,燕南制锹累计注册“燕南”“星月”等商标60余件,申请专利50余项,成为全球钢锹行业的标杆。商标作为无形资产,不仅盘活了企业,也引领钢锹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滦南县市场监管局创新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建立滦南县钢锹协会服务站点,整合标准、计量、认证认可、CNAS实验室等多项职能,为企业一次性解决所有质量相关问题。服务站点帮扶两家企业成功引进外籍质量专家;一家链主企业、162家链员企业、一家专业技术机构参与的滦南钢锹产业链试点,被推选为市级产业链试点。
在服务企业的同时,滦南县市场监管局不断优化监管方式,建立钢锹产业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前预警质量风险,帮助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从家庭作坊到现代化工厂,从贴牌代工到打造自主品牌,滦南钢锹产业实现蜕变,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当地政府出台一系列帮扶政策,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推动质量强企强县走向深入,一把把钢锹正在“书写”中国制造创新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