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健
两千多年前,它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丝路枢纽”;两千多年后,它成为现代交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甘肃样板”。
4月29日,国内首个“交旅融合”世界文化遗产景区——悬泉置遗址景区交旅融合综合体项目开园,并于5月1日正式对游客开放。这座集高速服务、游客导引、文化体验、特色商业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交旅融合综合体的亮相,也让悬泉置这一承载着千年记忆的汉代邮驿宛如一位穿越时空的使者,重现往昔辉煌。
一
悬泉置遗址景区交旅融合综合体项目由甘肃省公交建集团建设,总投资1.61亿元,占地143亩,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是对原柳格高速公路甜水井停车区的升级改造项目。综合体的一旁,是敦煌市投资1.47亿元正在建设的悬泉置数字展示中心项目。再往东南方向约6公里,便是面积约2.25万平方米的悬泉置遗址。
悬泉置是汉朝设置在河西走廊的大型官方驿站,东至瓜州县城60公里,西距敦煌市区64公里,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是那个时代人们重要的中途停靠场所。
悬泉置因附近敦煌三危山北麓山中悬崖上汩汩涌出的泉水——悬泉而得名,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前后使用300余年,后被风沙逐渐掩埋,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虽经历沧桑,悬泉至今流水依旧,在山涧中形成一池清水。芦苇丛生,时有水鸟嬉戏。
悬泉置遗址在中国考古史上有着极高的价值。1990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实施全面发掘,出土简牍文书、丝织品、农作物等文物7万余件。其中,汉简数量达3.5万枚,详细记录了汉代邮驿体系与边塞治理,犹如一本“两千年前的丝路百科”,填补了史书记载的空白。
其丰富的历史遗存和独特的文化价值,成为研究汉代邮驿制度、边疆治理、丝绸之路交通体系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关键实证。印证了史书中“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盛景象,生动勾勒出多民族往来、中西方互鉴的文明图景。
2014年6月,悬泉置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
“悬泉置交旅融合综合体项目将与悬泉置遗址、悬泉,以及在建的悬泉置数字展示中心共同构成交旅融合一体化运营的景区,成为国内首个‘交旅融合’世界文化遗产景区,以及现代交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甘肃样板’。”省公交建集团副总经理索占军表示。
悬泉置交旅融合综合体项目开创性地将汉代驿站规制注入现代服务区肌理,通过“文化+旅游”“遗产+科技”的深度融合,既呈现了两千多年前悬泉置神秘、生动的远古遗风,又满足了现代服务区的功能,有效将遗址展示、文化体验、生态休闲、高速服务、康体运动融为一体,成为传承古代交通文化、丰富游客体验的全新平台和载体。
“过往司乘人员和游客可以在街区里停车、休憩、购物,前往按1∶1的比例复原的悬泉置和数字展示中心沉浸式体验中华传统文化,参观悬泉置遗址,感受悬泉清凉。”省公交建集团所属新发展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涛告诉记者,除了在柳格高速公路上设置出入口外,车辆还可通过新增的ETC收费门架,从省道314线抵达景区,实现高速与省道的服务区共享。
悬泉置交旅融合综合体立足戈壁沙漠特殊地貌,采用了下沉式设计风格——建筑以“裂缝中的重生”为灵感,街区下部结构位于地平面以下,寓意风沙掩埋后的悬泉置在戈壁裂缝中重生。
走进街区,两侧建筑物古香古色,斗拱、纹饰等汉代装饰细节随处可见。其间不仅设有游客服务中心、公共卫生间等公益性设施,还聚集了餐饮、特产销售、书屋等业态,目前商家入驻率已经达到九成以上。
走进甘肃省高速公路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在街区里开设的“陇味甘货”专卖店,货架上摆放着沙棘汁、杏干、红枣、牛肉干等400多种商品。“我们希望有更多的‘陇味甘货’从这里走出甘肃、走向全国。”一位销售员告诉记者。
这家专卖店斜对面,是一家新开的“沪上阿姨”奶茶店。该店负责人王建梅说,店里奶茶产品平时保持在30种左右,目标客户主要是来服务区休息的年轻人和前来旅游、研学的群体。
三
其实,对于入驻的商家来说,在悬泉置交旅融合综合体开店,也是一种全新尝试,毕竟这样的业态在甘肃尚属首次。
“既然来,肯定是看好。”在一家销售甘、青、新三省区特产的店铺,负责人丁荣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
入驻前,丁荣对市场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在他看来,交旅融合的形式,不仅能为过往司乘人员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更会引来持续的游客,从而为商铺带来顾客。
“所以很有市场前景。”他说。
按1∶1的比例复原的悬泉置是景区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高大的正方形院墙内,还原了邮驿署、书佐署、议事署、置夫署等各种建筑分区。
“在这里,游客可以直观领略到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上大型邮驿的风采。”悬泉置讲解员代芳说,复原后的悬泉置内绝大部分陈设都是根据悬泉置出土文物的记载还原的,有助于人们了解古人办公、生活习惯,进一步加深对丝绸之路的认识。
记者了解到,悬泉置交旅融合综合体也是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交响丝路1号线”项目的核心工程。
作为我省重点实施的交通强国项目,“交响丝路1号线”旨在通过建设马桥路、七瓜路、双石路、榆悬路等多条旅游公路,联通悬泉置遗址、锁阳城遗址和榆林窟,串联起沿线湿地、水库、草原、沙漠、戈壁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形成与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遥相呼应的“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东部景群”,推动河西走廊文旅产业加速发展。而悬泉置交旅融合综合体的投运,标志着“交响丝路1号线”项目建设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进展。
“悬泉置是一部生动的史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丝路历史的大门。”听说悬泉置交旅融合综合体开园的消息后,网络文学作家“风三十九”与两个朋友专程从郑州开车2000余公里,一睹悬泉置“真容”。
他认为,甘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把交通与文旅深度结合,对甘肃文旅产业发展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