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玮 李飞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是响应国家关于加强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的号召,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滋养,培养出既具备扎实专业技能又拥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新时代工匠,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就业竞争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为了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师需要从课程教学内容入手,进行系统的整合与优化。首先,将工匠精神的相关案例与理论知识有机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教材中。在编写或修订教材时,要深入挖掘工匠精神的历史渊源、现代内涵以及其在各行各业中的实践应用。通过将这些内容巧妙地穿插在思政理论课的各个章节中,使学生在学习思政理论的同时,能够自然而然地接触到工匠精神,从而深入了解其内涵和价值。其次,为了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直观感受和认同感,可以增设工匠精神专题讲座或研讨课。这些课程可以邀请行业专家、优秀工匠等走进校园,通过其亲身经历和生动案例,向学生展示工匠精神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这些嘉宾可以分享其职业成长历程、面对挑战时的坚持与创新,以及如何在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等。通过这样的讲座或研讨课,学生不仅能够听到工匠精神的“故事”,还能从中汲取力量和灵感,进一步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创新教学模式
在高职思政理论课中融入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完善课程教学内容,还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和理解工匠精神。在思政理论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工匠精神相关的项目,如“模拟工匠创新工作坊”“工匠精神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等。这些项目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亲身感受到工匠精神,如精益求精、专注敬业、创新创造等。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还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创建沉浸式的学习环境。通过VR技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进入各种工作场景,如工厂生产线、手工艺品制作车间等,近距离观察工匠的操作流程和细节处理,感受其对工作的热爱和专注。AR技术则可以在现实环境中叠加虚拟信息,如将工匠精神的相关理念、案例等以图像、视频等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其更加直观、生动地了解工匠精神。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更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在工匠精神方面的成长与表现,教师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确保工匠精神能够成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将工匠精神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教师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评价学生的成长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学生的日常表现,如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在各类实践项目中的表现,如创新思维、团队协作、问题解决能力等。这些评价维度的设立,旨在全面反映学生在工匠精神方面的实际表现,为后续的表彰与奖励提供有力依据。其次,建立工匠精神表彰机制。教师可以设立“工匠精神之星”“最佳团队协作奖”等奖项,对在工匠精神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这些奖项的设立,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荣誉感,还能通过树立榜样,引导更多学生向工匠精神靠拢,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学生在工匠精神方面的成长,还能够通过表彰机制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推动其在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持续践行工匠精神。
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是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措施,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和全面发展。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进步发展,工匠精神在高职思政理论课中的融入将更加深入和广泛,为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区域性红色资源‘场景化’与‘案例化’教学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4JDSZK02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