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消费数据,再次显示出中国经济的“热辣滚烫”。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假期5天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
从淄博到哈尔滨再到天水,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座城市得到泼天流量眷顾,成为全国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这个“五一”假期也不例外,一只卤鹅让重庆荣昌这座几十万人的小城人气爆棚,连政府食堂的米饭都上了热搜。
从烧烤、麻辣烫到卤鹅,从停车免费到开放食堂,变化的是不同风味的美食、花样宠客的手法;不变的则是现象的背后,各地巧借互联网传播“风口”塑造城市IP、文旅“搭台”唱好地方经济发展“大戏”的热切渴望。
虽然假期有时总免不了“人从众”,但竞相涌现的“网红”城市,和不断创下新高的消费数据,依然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14亿人的文旅消费需求是何等旺盛。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超大市场的优势所在。只要保护好、利用好这种优势,就能释放出惊人的发展潜力。
释放文旅市场发展潜力,要靠不断“下沉”,深入挖掘县域宝藏资源,当下消费者更看重个人体验和性价比,不愿随大流“没苦硬吃”。为了避开旅游旺季热门城市、知名景点的人山人海,他们更愿意去小众秘境里寻幽探胜,用满满的“松弛感”慰藉身心。
这个“五一”假期,在山西隰县欣赏满堂悬塑、去浙江安吉感受竹海之美、到贵州荔波探访瑶山古寨……很多人在小而美的地方找到了“小确幸”。这些年高铁网络越来越四通八达,加上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带动“奔县游”“反向游”持续火热,让很多像重庆荣昌一样过去默默无闻的小城,尝到了发展全域旅游带来的甜头。
释放文旅市场发展潜力,还要靠供给侧发力,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如今“旅游+”逐渐成为新的发展潮流,除了传统景点外,演唱会、非遗展演、体育竞技……甚至一部剧、一款游戏、一种美食,都可以成为游客奔赴一座城的理由。同时,他们不再满足于只是走马观花,而是更希望深度参与互动,收获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体验。
这个“五一”假期,全国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上百场,观众人数突破200万人次,带动酒店旅游消费超20亿元,形成“3小时演出撬动72小时消费”的联动效应。各地还打造非遗体验、国潮打卡等新型节庆活动,让古老的文化遗产“活”了起来,满足了游客沉浸式、互动式体验需求,在促进假日消费方面发挥了乘数效应。
释放文旅市场发展潜力,还可以“走出去”“请进来”双向发力。在240小时过境免签、离境退税“即买即退”等政策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他们的China Travel。这个“五一”假期,外国人不光爱上“中国游”,更迷上了“中国购”“来沪扫货”“拖着行李箱去义乌采购”……成为外国游客打卡新方式。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双向交流带来的机遇也会越来越多。
热闹的“五一”、红火的消费,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折射出了中国经济的满满活力和无穷潜力。
(文丨杜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