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卢安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在明媚的春光里,北京市平谷区刘家店镇丫髻山风景区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庙会盛事。今年的丫髻山庙会从4月28日(农历四月初一)持续至5月15日(农历四月十八),为期18天。4月28日开幕式当天,现场人潮涌动,热闹非凡,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共赴这场有着500余年历史的盛会。5月3日,记者亲身感受了民俗盛会的魅力。
祈福文化:传统仪式传递幸福密码
步入丫髻山景区,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古韵的祈福世界。以“祈福”“迎福”“纳福”为主线,景区创新推出了沉浸式祈福动线。游客们沿登山步道打卡“祈福路”,可在回香亭全新设立的“金钱眼”区域换取专用铜币,体验古代“投钱祈愿”的民俗。沿着365级台阶一路而上,象征着一整年的幸福平安。游客还可在文创屋定制专属“福牌”“福带”,系于山间古树祈愿。
丫髻山是“京东道教圣地”,本届庙会特别复原古礼祭典,每日定时举办祈福法会,游客可亲身感受传统的祈福仪式。
5月3日上午,北京市密云区西邵渠金钟总督老会仙家老会的表演者在丫髻山风景区的太极广场上进行高跷表演。北京市平谷区刘家店镇宣传部供图
民俗盛宴:70档花会演绎“国泰民安”
丫髻山景区内的太极广场上,伴随着震天的锣鼓声,天津“小车会”的演员们踩着高跷翩然起舞,河北“花钹跨鼓”的表演者以矫健身姿演绎传统绝技,北京东城的“中幡”演员们将沉重的中幡舞动得虎虎生风,围观游客的喝彩声此起彼伏。
丫髻山民间花会联谊会会长李磊告诉记者,今年庙会汇聚了70余档京津冀花会,规模创历年之最。“从明朝起,丫髻山就是民间花会的摇篮,表演者都是义务演出。花会表演的意义很简单,就是想让大家一起来热闹热闹,感受这份生命力。”
通过花会表演,游客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民俗的魅力。而且,各支花会队伍之间也会相互交流、学习,促进了民间文化的发展和融合。
年过六旬的本地老人陈平挤在人群中,看得津津有味。“各区县这么盛大的庙会可不多见,我年年都来看!”他感慨道,“舞龙喷火、高跷劈叉,这些老技艺让人想起小时候的热闹。”年轻游客李星也被表演吸引:“我和朋友原本只想到丫髻山来散散心,正巧碰上花会表演,这些节目都挺有意思的。”
庙会期间,每日10余场演出在景区轮番上演。传统花会与广场舞等新形式表演碰撞,形成“老技艺与新活力”共好的独特风景。
5月3日上午,北京市顺义区赵家峪同心圣会的表演者在丫髻山风景区太极广场上表演“小车会”。北京市平谷区刘家店镇宣传部供图传统庙会赋能,文旅融合释放消费活力
在非遗互动区,同样热闹非凡。剪纸、拓印等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并参与体验。
非遗瓦当拓印第四代传承人曹雅莉和丈夫在此次庙会上展示瓦当拓印这一传统技艺。“瓦当是古代建筑屋檐最前端的装饰,十二生肖、祥云纹等图案都能拓印出来。”曹雅莉一边演示,一边向游客介绍。她告诉记者,庙会期间推出的拓印体验深受年轻人喜爱,“孩子们亲手制作后特别有成就感,还能感受到古代艺术的魅力”。
不远处,文玩核桃摊主邱小正忙着向游客展示自家种植的“四座楼”核桃。“这是以平谷一座山命名的品种,畸形核桃更是稀罕物。”他笑着说,庙会期间人流量大,从初中生到老年人,不同年龄的游客都对文玩核桃感兴趣,“传统文化其实离年轻人并不远。”
5月3日下午,北京市平谷区刘家店镇前吉山村的表演者在太极广场上表演“跑驴”。卢安宜/摄为落实文化惠民理念,景区在庙会期间为非遗传承人、本地农户及特色商家免费提供展位,不仅降低了经营成本,更让传统技艺、乡土特产得以零门槛展示。
庙会热度持续攀升,周边文旅业态也迎来消费热潮。在丫髻山经营饭店、咖啡店和民宿的创业青年陈小伟忙得脚不沾地。他介绍,为契合道教文化,餐厅推出“祈福素宴”,咖啡厅则以道教短句装点,让游客在饮食中感受道教文化。“庙会期间,人流量比平时翻了几番,我们推出的素食和‘福字咖啡’很受欢迎。”
在丫髻山风景区,人们置身于自然美景之中,尽情感受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验着热闹非凡的节庆气氛。这场延续500年的民俗盛会,正以文旅融合的新姿态焕发活力。
花会表演结束后,游客们有的前往太极广场周围的摊位购买小吃和文创产品,有的登上阶梯前去祈福。卢安宜/摄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