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老方在互联网
对人类而言,有两大发明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是语言,一个是文字。
马斯克就认为“语言”即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为什么?因为在有了语言之后,人与人之间才会有沟通,才能有协作和配合,这样人才能形成部落、团队和社会,从而成为地球上的“万物之灵”。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在远古时代,人还需要跟猿猴等动物竞争,要是其他动物率先发明了语言,那地球上的霸主会不会换个物种?
语言是人的意识的载体,语言又反过来增强人的意识。从这点来说,人的进化离不开语言和思想意识的螺旋上升。
而文字呢?文字实际上是书面的语言,是人类意识和力量的延伸。
没有文字的话,人类一代一代人的知识、技能、情感、意识和主观体验就消散了。
知识不能传递就意味着湮灭,经验和技能不能延续就会彻底死亡。知识就是力量,能力就是饭碗,所以古人非常重视一个人、一个家庭和家族的核心竞争力的传承。
没有传承就需要从零开始,那样发展就慢了。我们看历史上江浙一带做官的多,关键原因就是传承做得好,上一代的经验可以传递给下一代。
书非借不能读也。古代人珍惜书籍,还有抄书、背书的习惯,都是因为他们知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技能也是一种知识,所谓“传子不传女”,古人对于手艺、秘方、绝招等都是非常珍重的,唯有直系后人才能继承。从某种意义上讲,师父对徒弟也是有再造之恩,师父把自己的技能教会给徒弟,等于是给了他和他的后人一个长期饭碗。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也不算是虚言。所以“欺师灭祖”是很严重的罪名,这意味着一个人完全失去了做人的底线和信誉。
而到了人工智能时代,情况就发生了变化,知识基本都是公开的,每个人都可以去学,比如马斯克年轻时候就通过大量阅读来学习。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不缺知识,他们缺的是经验和方法。
轮扁斫轮:真正的门槛不是知识,而是心领神会!
历史告诉我们,口耳相传是靠不住的,毕竟天有不测风云,唯有把经验诉诸于文字,知识、经验、情感和智慧化为文章,才能绵延不绝。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受益于前人的精神遗产。智能的本质是学习,而从学习的门槛和效率来说,自学是比较慢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找老师和朋友一起进步是最明智的做法。所以老方说这个专栏就是想成为一个契机,让有缘人聚在一起互相切磋,彼此精进。
在人工智能时代,获取知识不难,难就难在对知识的筛选、分析和吸收上。我们看轮扁斫轮的故事:
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臣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
轮扁是春秋时齐国造车高手,他想要把手艺传给儿子,但其中的奥秘实在是无法言说。知识也是一样的道理,所谓以指指月,文章、文字是“假”,心得、奥妙、精华是“真”,真正的难点是后者。想一想从古至今多少读书人,其中又有几个是看了圣人的书、文字而成为圣贤的?
因此,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通过切磋来吸收“能量”。
写作是自我修行,是思考的过程。
通过写作可以把自己的知识、经验逻辑化和体系化,这是一个以思考来进行归纳、提炼和吸收的过程。
老方说:知识是熵增,思考是熵减。
我一直认为,读书不是越多越好,读书应该越读越厚,接着越读越薄,再越读越厚,再越读越薄。把一本书读透了再读下一本,否则你的见识不到,那就可能是读得越多越蠢。多读书的另一面是活学活用,要知道里面的知识、观点和方法会相互矛盾,你很难驾驭。
要小心那些劝你多读书的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有了见识之后多读书才能消化吸收。所以,百战归来再读书,效果就会非常好。
现在很多人的问题就是脑子里积攒了太多的杂乱的知识、信息,不仅无益,反而有害。通过写作进行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正理。
多数人不晓得:写作,本质是对世界的祛魅!(唯有文字直扎人心)
表达其实就是再创造,视频有其利于传播、让人喜闻乐见的优势,但文字并不会因此消亡,毕竟文字的穿透力更强。
比如我们看一本书可能会被感动,有扎心一样的体会,这是视频等无法触及的地方,尽管我们看视频也会感到,但终究不如文字直扎人心。毕竟“读”本身是一种思考行为,是更接近本质的方式。
文字和书画一样是留白的艺术,而视频则往往会对人的追求和判断形成干扰。
另外,写作是终身技能,写作是有复利效应的,哪怕你到了100岁的时候都可以写作,把你的精神财富诉诸文字,传承下去。
最后我想说的就是以写作来对世界进行祛魅,这是多数人都不晓得的一点。要知道当你认真对自己,与心对话的时候,你就会逐渐意识到什么是梦幻泡影,什么叫草台班子,然后看破这个红尘。
到了这个境界,你才能是你,也才能去做你想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