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生态环境部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既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推动生态环境监测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山东省将深入贯彻落实《方案》要求,以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为引领,全力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加快美丽山东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领会《方案》要求,切实明确数智化转型方向
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不仅是技术手段的升级,更引领着监测理念、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系统性变革。《方案》作为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关键实施路径,明确了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全国各地推进生态环境监测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一是明确了数智化转型的总体目标。《方案》提出,到2027年,常规采样、分析、设备运维基本实现自动化、无人化,穿透式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到2030年,“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全面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智慧大脑”基本建成。这一目标体现了国家对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也为地方推进数智化转型提供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要求我们必须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更强的责任担当,扎实推进数智化转型工作,全面提升监测效能与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二是突出了数智化转型的重点任务。《方案》从加强新型感知技术应用、筑牢标准化规范化根基、打造生态环境监测“智慧大脑”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任务,特别是强调要构建以无人运维、智能采样、黑灯实验室、立体遥测为标志的新一代监测网络。这些任务体现了国家致力于构建数据驱动的环境监测新模式,以科技创新驱动环境治理能力提升的实施重点,为地方推进数智化转型提供了明确的实施路径,要求我们结合区域实际,突出重点领域,精准施策,确保转型取得实效。
三是强化了数智化转型的保障措施。《方案》从组织领导、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衔接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特别是强调要将数智化内容纳入监测专业技术培训体系,拓展多元化保障渠道,协同推进转型任务落实。这些措施体现了国家在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中的系统思维和保障策略,为地方推进数智化转型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要求我们注重实践探索,创新举措和务实作风,加强统筹协调,加大资源投入,确保各项任务高效落地。
夯实工作基础,着力打造数智化转型新优势
作为全国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经济大省,山东省始终将污染源监测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抓手。围绕“建、管、用”三个关键环节,创新构建了具有山东特色的监测网络运行模式,通过系统化、规范化、智能化的运行实践,为数智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规范安装联网,强化数据共享共用。明确污染源自动监测安装联网规程,确保“应装尽装、应联尽联”,全省联网企业7864家、监控点位 13966个,数量居全国首位。创新提出自动监测设备与数采仪直联方式,规范分析仪参数设置,取消100多种设备300多个干扰数据质量的参数,限定120余个参数合理设定范围,从源头上为污染源监测提供了科学保障。统一建设全省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配发市、县生态环境部门使用,实现全省污染源自动监测“一个系统”“一套数”、上下互联共通。打造生态环境“数据超市”,实现监测数据“即产生、即汇聚、即共享、即开放”,每年共享数据约8.15亿条,助力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科学决策、精细管理和高效服务。
(二)加强监督管理,保障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出台《山东省污染源自动监测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技术规范和联动机制,省内728家社会化监测机构、484家设备运维机构通过自愿登记实现线上统一管理,基本实现行业全覆盖。构建全程留痕体系,实现对第三方生态环境检验检测机构“事前”登记、“事中”留痕、“事后”溯源的全过程监管,有90余家运维机构因无法适应规范化管理退出山东市场,有效防止了“劣币驱逐良币”。建立分析研判模型,对异常指标进行实时预警,建立违规行为溯源机制,实现问题精准定位,开创了自动监测违法行为的行政拘留和刑事处罚先河,有效保障了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深化数据分析,开展远程监督帮扶。建立全国固定污染源监控中心省级实训基地,打造1:1自动监控实景场地,可模拟设置各类数据弄虚作假情形,同时容纳200人培训学习。在枣庄、临沂等市开展智慧化运维、电子证据智能鉴定等工作试点,探索数字化可信技术在产污、治污、排污各环节中的应用。打造集远程异常线索分析与现场监督帮扶于一体的专业技术平台,建立8大类80余种异常数据分析筛选规则库,自动识别监测设备不正常运行、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问题线索,构建“监测发现—执法检查—整改落实”的闭环管理体系,提升了监测服务效能,为环境监管提供了科学化、精准化的数据支撑。
明确工作思路,谱写数智化转型新篇章
下一步,山东省将以《方案》为指导,结合工作实际,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重点提升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一)实施数智改造,提升高效感知能力。以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为试点,实施自动监测站点数智化改造工程,逐步实现设备状态诊断、质控校准、数据审核等全流程自动化。建设水环境监测智能实验室,探索监测样品“采、送、测、报”全流程标准化、自动化管理。推广应用监测设备“公物仓”平台,建立全省生态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共享共用机制。打造土壤样品数字化博物馆、水生生物综合数据库和智能展厅,拓展应用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技术,提高遥感监测数据应用能力,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的覆盖面和精准度。
(二)筑牢质量根基,提升质量控制能力。探索运用标识解析、区块链等数字可信技术,对站房日常运行、仪器设备质控、人员运维操作、监督检查情况以及其他异常情况进行统一打码标识并上链,提升监测过程追踪溯源能力。构建智能运维体系,结合电子围栏、智慧动环、智能巡检和动态管控等智能监管功能,实现运维计划智能优化和全过程自动化实时监控。建设省市共用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对省、驻市监测中心实验室开展业务协同化、管理一体化、资源集成化应用,实现全过程质量管理和穿透式监管,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三)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业务支撑能力。推动美丽山东数字化治理综合平台建设,实现监测业务“全省一体化、业务在线化、治理数据化、监管智能化”的转型升级和服务创新。充分发挥固定污染源监控中心省级实训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结合DeepSeek等大模型技术,构建“数据-知识-决策”三位一体的“智慧大脑”,构建多源数据协同分析体系,推动不同数据信息的深度融合,开发“AI智能助手”“监测哨兵”分析模型,打造智能问答、精准问数、自助问屏、智能审核等AI交互应用场景,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的智能化水平。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是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山东省将以《方案》为指导,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责任担当、更实的工作举措,聚焦监测网络智能化、数据管理精准化、业务应用场景化,加强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制度保障,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的现代化水平。为建设美丽山东、实现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全国生态环境监测高质量发展贡献山东智慧!
(作者系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 侯翠荣)
来源 |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
编辑 | 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