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卓(甲文)
图二 戉(甲文)徐梦嘉 文/图
卓越,字面解释是杰出的人才或优秀的成绩,那么构形和本义是什么呢?拙文试析。
“卓”的甲骨文(图一)中间是网,下面是长柄杆的捕鸟工具,杆上的网,接近上方的鸟。举网者不时高高举(短横代手)起这种长杆网,然后瞅准机会,瞬间罩住飞临网的鸟。因此卓字也就有高的意思,“卓见”即高见,并由高衍义指超出一般的程度,如:卓尔不群,卓然,卓著等。卓还有高直义,高高的阳光直照下来,因此卓午表示正午。亦可表示竖、立,如卓(竖)笔、卓(立)锥等。
卓是桌的母字。一种观点认为,桌子的起源应定在隋唐之际。虽然唐代并无“桌子”这一名称,但已有桌子的确凿形象资料。另一种观点认为,桌子在汉代已经出现。多数资料倾向于认为桌子在汉代已有雏形,并在隋唐时期逐渐发展成熟。其实无需争论,我从两汉时代的汉简书中找到答案:汉简已有桌字。先人造桌字首先想到高,桌是比凳子椅子高的生活用品,于是取卓高义再改动一下形态。下为木,表示桌的材质基本是木质的。如此高高的捕鸟卓还隐身在桌中呢。历史上常将“卓”代“桌”用出。《金史·礼志六》:“有司置香案酒卓”。现代也有这样用法,如鲁迅书信《致窦隐夫》:“剧本放在书卓上”。
越,从走从戉配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越,度也。从走,戉声。”白话翻译:“越,跨过。字形采用走作偏旁,采用戉作声旁。”千百年来学界都秉承此观点,认为越是形声字。但显然仅将戉识定为越的声部是完全不够的,没有“戉”就不会有越。
越的甲骨文作戉(图二),也是“钺”的本字,宽刃大斧的兵器状形。戉立起如剑出鞘,借代战争。战争必然有追击与逃跑的境况,还有不堪兵灾的人们纷纷逃离战乱之地。有的金文“戉”加表示都城的邑,指战争夺取城邑后另建城邑。公元前两千多年大批中原人因战乱等南迁移民,一部分在中国东南方占据领地建立城邑,取名越国。越剧就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归属越国的浙江嵊州。
战争“戉”带来戉的跑动内涵,于是秦小篆戉加部首“走”成了“越”。旧时走之义就是今天的跑,其构形上为甩开双臂迈开两腿奔跑的人,下再加上一脚,强调跑的大步流星。古代“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极速的走即奔。疾趋曰走的“越”衍义跨越,这个跨越可以指时空上的跨越,如“越过百年的时光”,“越过千山万水”;还可以指程度上的超越,如“越来越强大”。
由于“越”有跑动跨越蕴意,故越字组成语中的越义大都如斯:蹿房越脊、通衢越巷、越俎代疱、越古超今、越次超伦、越凡遗世。另从“越国”带出的成语:1.越瘠秦视。看待他人的得失,就像秦国人看待越国人的肥瘦(瘠)一样与己无关。2.越瘦吴肥。不在乎越国人瘦和吴国人肥胖。3.越凫楚乙:同一只飞鸿,越国人认为是野鸭,楚国人认为是燕子。指由于主观片面,对事物认识不清而判断错误。4.越国地处南方,带出源自《古诗十九首》的五字成语:越鸟巢南枝。越鸟指的是来自南方的鸟,它们在筑巢时会选择南向的树枝。通过自然界的景象来比喻人深深眷恋自己的故乡。
我在试析“卓越”、体悟“卓越”中迎来光辉的五一劳动节,因此我还要藉拙文的“卓越”,赞美和致敬华夏各行各业功勋卓越的劳动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