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
我回了趟
山东老家赶大集
一个是胶州的铺集
一个是
青岛的泊里大集
我在集市上
听着熟悉的乡音
闻着当年
很多吃过的食品的味道
油条、豆腐沫子
……
真是心里感慨
这个社会的变化
是非常巨大的
我曾经说过
好的小说
应该像一个热闹的集市”
4月30日
莫言分享了
在青岛赶大集的经历
“这集的规模很大
在山东半岛很有名气
到了集上一看
规模大到
超出了我的想象”
卖肉的、卖菜的
卖布的、卖鞋的
↓
卖各种各样食品的
炸油条的
磨小豆腐的
↓
还有卖小鸡的
卖小狗的
↓
卖各种农具的
还有好多东西
猜不出是做什么用的
↓
莫言还分享了
自己犁地的视频
“看我给你们整个活儿”
“当年
我在农村是没有的
只能是用牛拉
现在他们
换成了胶皮轮子
推起来特别轻松”
莫言谈到了
大集这些年的变化
“过去麦收之前
小鸡都是有人
用两个大笼屉挑着
沿街叫卖
现在
把小鸡染成各种颜色
还有各种各样的小狗
总之
现在的大集
真是物资极其丰富”
“过去的豆腐磨子
要用人推
现在跟三轮车的小电机
连接在一起
就非常省力了”
“豆腐沫子多少钱”
“两块五”
“好便宜,来两斤”
莫言感慨
好的小说
应该像一个热闹的集市
色香味俱全
有形形色色的人
男的女的老的少的
来来往往熙熙攘攘
从事各种职业
有的喊
有的叫
有的笑
也有各种各样的气味
通过一个大集
可以感受到社会的进步
也可以
感受到老百姓的
生活和精神状态
资料图/半岛全媒体记者 何毅
莫言回故乡赶大集的视频
在网上发布后
网友只有一个感受:
“像听了一篇散文”
“就怕文末
给我出阅读理解”
借着莫言老师的推荐
小编必须再隆重介绍
青岛资深老网红
泊里大集
它可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着300多年历史
每逢农历四、九开集
资料图/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孟达来赶泊里大集
买东西不是最重要的
吃
才是首要任务
如果说
吃货有段位
那来泊里大集的
一半都是王者
某海鲜烩饼摊位前
“你们怎么过来的?
都是哪里人?”
“我坐地铁”
“我坐高铁”
“我坐飞机”
“我市南的”
“我诸城的”
“我广州的”
“我外国的”
哪怕是工作日
在泊里大集
人也多得像过年
摊主们凌晨就开始忙活
在泊里大集
吃,是有层次的
首先是
糖葫芦
现做的蜂蜜小面包
炉包
泊里年糕
老式饼干
自己做的虾酱
这……算是开胃小菜
网友@讨厌星期三:
我赶泊里大集总会买点那种老式饼干,款式超级多,超市里找不到的儿时记忆,这里都有。
泊里年糕,按斤称,红糖味很浓,而且软糯香甜,一定要趁热吃,再就是建议一次少买点,凉了口感会打折扣。
蜂蜜小面包很柔软,底部是油滋滋的蜂蜜脆皮,有豆沙的和原味的,价格亲民。
“家人们
想买糖葫芦
就去找那个耳朵有点背
脸有点长的老头
他是我姥爷
山楂和山药豆
都洗得特干净”
当你跟着人群
拐进第一条街
吆喝声越来越响
那菜
也是一个比一个硬
“刚出锅的哈尔滨红肠”
“炭烤鸡架、烤鸡腿
还有大块五花肉”
“锅盔锅盔,好吃不贵”
再往前走两步
终于看到
泊里大集的招牌菜
↓
海鲜烩饼
海鲜烩饼
一战成名以后
四面八方的顾客都来了
有的跨区
有的跨市
有的甚至坐飞机来的
一名摊主告诉记者
她还接待过外国人
吃海鲜烩饼
第一步就是选海鲜
↓
摊主介绍
“海鲜都是
顾客根据个人喜好
从大集上现买的
有蛤蜊、大虾、笔管鱼
八带、鲍鱼、螃蟹
扇贝、海蛎子、虾虎
海参也可以
我们收取加工费”
海鲜烩饼的做法
很讲究
“用新鲜的五花肉打底,葱姜爆香,煸出猪油香味后倒入水,然后依次加入各种海鲜,最后再加入烩饼,用胡椒提味后起锅。
虽然是烩,但不能把所有海鲜同时倒进锅里,要根据海鲜易熟程度,排个先后顺序。
比如,蛤蜊相对易熟,可以晚点入锅,八带鱼比较难熟,要早一些。”
出~锅~了
都~让~让
装海鲜烩饼的容器
也相当大气
不是碗
是盆
像洗脸盆那么大的盆
除了海鲜烩饼
泊里大集上
还两种网红美食
羊汤
炉包
最后介绍一下
泊里大集上的一个宝贝
泊里红席
这种席是用高粱秸劈成篾子,有红白两种颜色,故称红席,编织严密、纹理清晰、光滑柔软、美观轻便。
秋天高粱收货后,将高粱杆保存好,经过去根、剔梢、破坯子、刮篾子、编隔子和挑席子等多道工序后,编织出各种不同纹饰的图案。
网友@封子森 感慨
“50年前
我就赶过泊里大集
那时候
我爷爷还活着
跟他去赶集
就为了买几根油条吃
现在再去
肯定要吃一碗羊肉汤
泊里红席很有名
我小时候就跟着编过
两只手同时干
蹲得腿疼”
还有一名网友回忆
“过去
村里几乎家家都编红席
带到泊里大集去卖
特别是到年集
卖席的摊位
一眼望不到头
靠着在大集上卖红席
乡亲们
过了一个又一个年关
现在生活好了
什么也不缺了
还是喜欢来大集上转转
因为这里
有最原始的生命力”
--------------------
●半岛都市报微信(bandaobao),部分素材自:莫言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