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工网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周怿 通讯员 王彤
劳动的荣光与青春的朝气交相辉映,晨光透过塔吊群,在钢管架上撒下细碎的金箔,记者踏进中建铁投参建的雄安城际站项目,遇见了一位充满朝气的00后建造工程师赵炯龙。
每天上午八点,赵炯龙的运动鞋都会准时踩过洒水后尚未干透的混凝土路面。阳光透过安全帽的缝隙,在他白皙的脸上投下细碎的阴影,这个刚从校园走进工地的“00后”小伙,正用沾满灰渍的手指在平板电脑上记录着钢筋间距。
当发现巡场记录总被工长批注“缺乏现场感”时,他揣着笔记本跟着挖机师傅泡了三个小时的驾驶室。“师傅,这个铲斗角度怎么控制?”沾满机油的操作间里,他跟着54岁的李师傅一遍遍学习,如今已经能一眼看出挖机履带的下陷角度是否影响作业效率,这个曾被认为“没啥含金量”的日常工作,正悄悄变成他理解建筑肌理的密码。而当他独立负责夜班时,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
看着大面积的钢筋码放整齐,三万多平的现场每天都有新面貌,他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问及站房建成的场景时,他比画着描述:“我要带爸妈从进站口开始走,告诉他们这里的水电管道是我们反复调试过坡度的,告诉他们那边的立柱钢筋绑扎时怎么做好保护层垫块。”
“我从选择这个专业的时候,就注定要‘四海为家’,很荣幸参加‘未来之城’的基建工程,也很期待为国家基建贡献力量,在祖国艰苦的地方历练自己,以己所学回报国家。”赵炯龙说。
项目负责人表示,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赵炯龙的成长历程,也是中建铁投对青年员工培养的一个缩影。作为国有企业,中建铁投始终当好国家人才的练兵场,依托国家级项目,为青年创新人才铺路子、搭架子、压担子,让他们在实践中练兵和成长。像赵炯龙这样的00后员工,在提供的广阔舞台上,不断施展才华,实现个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