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以前招人往往是去人才市场,或者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效果不太好。现在不一样了,政府主动归集岗位需求,还组织开展各类招聘会,帮我们解决了1188人的用工缺口。”4月30日,内蒙古龙马重工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苏日娜高兴地说。
春风行动招聘活动。佟悦/摄今年,通辽市持续以就业优先为导向,印发《2025年就业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就业促进行动,通过“三业” 联动、“数据+”助力、“三位一体”等创新举措,打好稳就业“组合拳”,实现一季度就业“开门红”。1月至3月,通辽市城镇新增就业5363人,人数同比增长10.3%,完成年度任务39.73%;困难人员就业964人,完成年度任务32.13%;失业人员再就业992人,完成年度任务33.07%;农牧民转移就业保持在43万人以上,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深入乡镇集市发放就业政策清单和服务手册。乌仁/摄“通辽市就业部门通过完善供需对接机制,持续强化‘建立专班、设立专人,开通专线’三专服务模式,精准对接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通辽市人力资源和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王向宏说,截至目前,已深入126家企业摸排统计用工需求,预计年底前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第三产业新增灵活就业岗位3万个,新就业形态扩增就业岗位3000个,多层次多维度拓展就业空间。
群众在零工市场就业服务站登记求职信息。王莹/摄“我性别比较内向,对找工作很迷茫,没想到就业服务站就在家门口,工作人员帮我梳理了就业方向,还给我推荐了适合的岗位,很开心。”家住通辽科尔沁区团结街道北苑社区的大学毕业生张欣悦,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通过“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帮忙,实现了就业。
通辽市重点关注城镇、农村牧区以及青年就业人员数据,全力兜牢重点群体就业防线。通辽市人力资源和就业服务中心依托党群服务中心、零工市场等场所,建成100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分类摸排统计各类重点群体的就业数据。利用自治区就业云平台、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以及各类宣传媒体,发布多项就业服务清单。先后举办数十场重点群体专场招聘会,其中创新举办的“就业+消费”大型联合招聘会,营造了暖心就业的良好氛围。据统计,一季度全市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89场次,服务用工企业1306家次,提供就业岗位5万个次,达成就业意向1.1万余人次。
同时,通辽市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依托中高职院校、园区和企业打造自治区级市域产教联合体,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学校和企业合作开设的课程非常实用,我们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还有很多实践机会。”通辽职业学院学生王帅兴奋地说。
据了解,该学校聚焦本地重点产业企业需求,增设人工智能、化学工艺等23个专业,以补贴政策支持各类培训机构、院校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目前,已与龙马集团、梅花生物等30余家企业共建订单班、工匠班34个,联合培养技能人才2000余人次。
此外,为推进培训品牌和劳务品牌联树联建,配套开展技能人才供需对接会、技能培训班小型专场招聘会,实现培训结业即就业的无缝衔接。据统计,全市一季度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982人。新增技能人才4062人,完成全年任务的50.78%;新增高技能人才2002人,完成全年任务的69.03%。开展创业培训825人,带动就业556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011.5万元,带动就业300余人。
“通辽市将持续实施就业促进行动,狠抓政策落实,强化服务举措,重点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举办‘三省六市一体化’招聘会和‘技能服务月’活动,创建‘培训+劳务’双品牌,推动‘通情就业’服务品牌提档升级,以更优质的品牌服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王向宏说。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梅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