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42家A股上市银行集体“交卷”了2025年一季度业绩报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42家上市银行中有26家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30家净利润保持增长,“增收不增利”“增利不增收”现象并存。10家银行出现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经营状况显示出一定的承压态势,反映“开门红”的业绩目标实现情况较去年同期或有些不及预期。
2025年一季度,银行净息差下行趋势虽未扭转,给不少银行未来的经营带来一定的考验和挑战;但已有所企稳,变动幅度显著收窄。值得关注的是,在经营压力之下,不少银行选择以释放拨备来“以丰补歉”,因而拨备覆盖率有明显降幅。从资产质量来看,42家A股上市银行不良率整体维持了去年年末的水平,绝大部分位于1.5%之下。
在42家上市银行中,2025年一季度共有四家银行营收超千亿元,分别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对应的营收数据为2127.74亿元、1900.70亿元、1866.74亿元、1649.29亿元。国有大行在营收规模上表现依然亮眼。
营收规模位于500亿元到1000亿元区间内的银行有五家,分别是邮储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分别是893.63亿元、837.51亿元、663.74亿元、556.83亿元、517.70亿元。此外,还有22家银行在今年一季度营收规模在百亿元以下。
从营收增速看,26家银行一季度营收实现同比增长,占比超过一半。其中,常熟银行营收29.71亿元,同比增长10.04%,是唯一一家达到两位数增速的银行。有9家银行增速超过5%,分别是青岛银行(9.69%)、西安银行(8.14%)、民生银行(7.41%)、南京银行(6.53%)、江苏银行(6.21%)、江阴银行(6.00%)、宁波银行(5.63%)、重庆银行(5.30%)、瑞丰银行(5.12%)。
从结构看,常熟银行营收高增速来源于非息收入增长提速的拉动。据华泰证券分析,常熟银行一季度非息收入同比增长62%,占营收比例同比增长至22.0%。其他非息收入同比增长48.8%,在债市震荡环境中取得较高增速,主要由于投资收益与汇兑科目高增长,分别同比多增1.15元、1.42亿元,同比增长20.6%、220.8%。中收同比增长495%,占营收比例同比提升至2.4%。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16家银行一季度营收出现负增长。其中,厦门银行、华夏银行、贵阳银行、平安银行这4家银行营收下降幅度超过两位数,相比于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8.42%、17.73%、16.91%、13.05%。
厦门银行在财报中表示,营收下降主要系受银行间市场资金面收紧、风险偏好提升等因素影响,债券利率快速上行,债券类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同比减少2.24亿元;另外,受净息差同比收窄影响,利息净收入同比减少0.46亿元。
净利润方面,2025年一季度有30家银行净利润正增长,占比超过七成。其中,4家银行净利润增速达到两位数,分别是杭州银行、齐鲁银行、青岛银行、常熟银行,对应增速为17.3%、16.47%、16.42%、13.81%。另外有12家银行净利润出现下滑,其中华夏银行、厦门银行净利润下滑幅度达到两位数。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华夏银行营净利润为50.63亿元,同比下降14.04%;厦门银行营净利润为6.45亿元,同比下降14.21%。
在资产质量方面,今年一季度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整体保持稳定,基本与去年年末水平持平,尚未呈现明显的变动趋势。
具体来看,不良率相对较高的机构主要包括华夏银行(1.61%)、郑州银行(1.79%)、青农商行(1.77%)、贵阳银行(1.66%)和西安银行(1.61%),其中三家为位于中西部的城商行;而不良率维持在较优水平的仍以宁波银行、杭州银行、常熟银行等江浙地区城商行为代表(三家都在0.76%),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客群特征的“地缘优势”差异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依然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在拨备覆盖率指标上,部分银行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其中邮储银行环比下降20.02个百分点、成都银行下降23.29个百分点、苏州银行下降36.30个百分点,厦门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更是比去年年底大幅下降78.38个百分点,不过仍高于监管要求。
多位业界人士指出,拨备一直是银行的“利润调节器”,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增长稍显乏力的情况下,不少银行选择通过释放拨备来“以丰补歉”,以此填补净利润增长短板,这正是导致拨备覆盖率出现明显降幅的主要原因。这种操作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银行平滑了利润波动,但也反映出当前经营环境下的盈利压力。
开源证券银行刘呈祥团队指出,当前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风险虽有所抬升,但对公业务风险较前期大幅缓解,不良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拨备覆盖率仍处高位,这与经济放缓时期银行可适当少提拨备的经营思路相悖。逆周期拨备动态调整机制作为稳增长政策的组成部分,未来或仍有发力空间,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拨贷比等指标存在下调及差异化监管的可能性。
保持合理的净息差水平一向被视为银行业稳健经营的重要基础。Wind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42家上市银行的净息差平均值在1.6%左右,仍低于1.8%的行业“警戒线”。
记者综合了解到,银行净息差持续走低直接反映出盈利能力上有待提升。净息差处于低位时,银行的抗风险能力随之减弱,这种情况下资金充裕的大行才更乐于发放低息贷款,对小行形成一定程度的银行业“内卷”现象,反而进一步加剧净息差下行压力。与此同时,其他企业面临融资难度加大的困境。业内有担忧称,若商业银行长期处于低息差环境,将对其盈利能力、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以及风险抵御能力等方面带来系统性挑战。
“默默接受ROE逐步降低的现实,从10%到8%到6%然后到5%。”一位城商行理财业务负责人向记者坦言,从风险管控角度看,他认为负债端仍有待存款利率先行引导下行,但降准降息的时点还尚不明朗。资产端方面,该负责人直言其所在行的住房按揭贷款一季度发放情况“可能还是不够理想”,而对于利率价格一度来到“2打头”的消费贷业务,他抱谨慎态度:“利差低,利息不太够覆盖成本,消金小贷公司去做或许会更合适些。”
投资业务方面,与去年底的债券牛市不同,一季度长债交易出现不少亏损。谈及未来资产配置方向,该负责人重点提及ABS(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据悉,该业务既能优化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产流动性,又能通过“出表”降低风险加权资产比重,释放资本并提升资本充足率,有望成为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
另一位江浙地区城商行人士告诉记者,当前银行营收和不良风险压力主要集中在公司业务及零售端。关于净息差“难题”,他认为信贷收益率短期内或许难有起色,资产端上,“最近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回落至年初水平,信用品种或存配置机会,在适度宽松环境下可适当进行期限错配。”另外,据他了解,部分机构资管业务上正考虑增配可转债品种。
在此视角下,银行业整体或面临某种意义上的盈利模式转型“阵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