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巷村海带养殖户满载而归。
湄洲岛全貌
近年来,莆田湄洲岛因地制宜,差异化布局,实施一村一品战略,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营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数据显示,湄洲岛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3年位居莆田全市第一;“平安三率”考评多项指标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
打造市集 村民增收
近日,记者来到湄洲岛寨下村农贸市场,只见摊位间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充满了乡土气息和烟火味。
“目前,一个肉摊每月租金500元。我在这边做生意好多年了,养家糊口没问题。”潘色琴是岛上北埭村人,嫁到寨下村,“这个农贸市场为大家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
寨下是湄洲岛上人口最多的一个建制村,村民数量超过6700人,而且地处湄洲岛中心。在诸多有利条件的加持下,寨下村农贸市场应运而生,成为全岛唯一的农产品和海产品交易中心,日均吸引流量近万人次,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100多万元。
“2022年争取到省级乡村振兴资金,用于改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同时提升公共文化空间和农贸市场规模,让全村共享发展红利。”寨下村党支部书记蔡玉全说,得益于岛上文化旅游的蒸蒸日上,村里又在兴岛路打造夜市一条街,为村民增添创收渠道。
除了肉摊的营生,潘色琴再接再厉,在夜市一条街又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从去年夏天开始,每晚6点准时出摊,卖一些诸如四果汤、蚝蛋烧之类的轻食品。成本不高,易于制作,现做现吃,深受游客喜爱。”潘色琴笑着说,“夜市一条街就在家门口,出摊快速方便,额外增加了一份收入。”
岛上创业 业态更新
在港楼村一处广场上,家长领着孩子嬉戏玩耍,享受亲子休闲时光。这是村里在乡建乡创过程中打造的一个公共空间,配置了滑梯、秋千、彩虹步道等设施。
“全村3.6平方公里,是全岛陆域面积最大的一个建制村。”港楼村党支部书记陈天粦说,以入选省级闽台乡建乡创示范村为契机,村里重新规划了文旅发展方向,将前范水库、卧佛园、莲花石、圆光寺、日纹坑沙滩、妈祖平安里等旅游资源串点成线,吸引观光客前来。
随着游客的增多,民宿行业在港楼村悄然兴起。“95后”曾音音是港楼村人,在北京上完大学后一直在外地从事会计工作,2023年回村创业,将自家住宅改造成“港湾浅海”民宿,于去年5月开业运营,已被当地评为四星级民宿。
“眼下,弟弟毕业后也回家帮忙,我们联手经营民宿,挖掘特色景点,拍摄图片和视频,通过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向游客推介港楼村和海岛风光。”曾音音说。
对当地村民而言,民宿装修需要一笔启动资金,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头期装修花费35万元,银行推出民宿贷,为我解了燃眉之急。”港楼村村民曾亚林说,“我办的民宿有6张床位,做成3种房型,供游客选择。”
莆田农商银行湄洲支行客户经理林真介绍,截至今年3月底,该行已提供民宿贷款265笔,授信金额6979万元。
党员引领 融合发展
“行情不大好,少有客商来村里采购海带干。”日前,在后巷村,正值海带上市季节,养殖大户唐文献心急如焚,“种了几十年海带,现在面积达到四五十亩,每年投入的综合成本有数十万元。”
后巷村地处湄洲岛南部,养殖条件优越。由于水质好,这里出产的海带色泽好、又长又厚,海带养殖成为当地村民创收致富的一大产业。据统计,该村每年海带干产量达数百吨,但一直以来都是农户自产自销。市场景气的时候不愁卖,不景气的时候就陷入困境。
困难面前,党组织和党员站了出来。后巷村党支部书记唐常清自掏腰包,以村级经济合作社的名义注册了“九宝澜”商标,用于品牌化经营,推广当地的名优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帮助村民提高防范市场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后巷村西有九宝澜黄金沙滩,东有东海沙滩,近处还有知名景点鹅尾神石园,不缺游客流量。近年来,后巷村加快农文旅融合步伐,在与下山村交界处建设旅游服务中心,展示和销售农产品、工艺品等伴手礼。
“旅游服务中心设施齐全,已经对外招租。有意者可以入驻,以轻资产的方式进行经营,助力乡村振兴。”唐常清说,村里正在实施风貌整治项目,将彻底排除危旧房安全隐患,解决村民住房问题,并且进一步美化人居环境,推动农文旅协同发展。
上一篇:从国道边境线零公里出发
下一篇:“小多肉”托起乡村振兴“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