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①四川省旺苍县白水镇中心小学老师吴尧达与学生观察、记录植物生长情况。图②河南省滑县英民中学内,王辉霞老师正在授课。
图③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新世纪光华学校内,何刚老师正在授课。
图④湖北省松滋市实验小学内的升旗仪式。
图⑤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亭林小学内,徐晶老师正在授课。本报记者 孙亚慧摄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新教育研究院提供
这是一场已持续20多年的教育实践;
这是一群执着坚守的提灯人;
这是一堂又一堂试图引导学生拥抱幸福的课;
这是一个个鲜活自在的生命,踏歌而行,诗意远方……
发起于本世纪初的新教育实验,一直在探索素质教育的路径。到今天,新教育实验已惠及全国1万多所学校,有1000多万名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超过半数来自农村及偏远地区,成为中国教育改革探索的典例之一。
育人者得时光嘉许,在书写生命的一段段旅程中常拾硕果。
校园——编织幸福
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亭林小学的融合绘本阅读中心里摆满书籍,不时有学生进进出出,捧着一本在书桌旁静静翻阅。
其中一册绘本叫《宝儿》,讲述的是一只没有羽毛的大雁宝儿的故事。宝儿虽与众不同,但并不缺乏家庭的温暖。通过努力,宝儿与船长、大副和大狗福勒结为朋友,最终,她在皇家植物园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成了一只快乐的大雁。
温暖的故事结局,与教室外高悬的新教育实验的精神内核互为映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是新教育实验的目标,也是使命。
在参与新教育实验的1万多所学校中,亭林小学令人难忘的原因在于包容和融合。自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后,这所拥有百年历史的乡镇名校立即开设了辅读班,后升格为培智班,进行随班就读尝试。
融合教育的本质,是让残障儿童与普通儿童共同生活,彼此理解,相互帮助,携手向未来。基于这样的认识,39年来,历经12批次教师、7任校长、3次校区搬迁,但亭林小学的融合教育从未间断,不断发展。
据亭林小学校长许建武介绍,2020年9月,该校将在校特需学生重新评估编班,正式成立孤独症班。自开班以来,学校一直在积极探索普校适宜的孤独症儿童教育模式,走出了一条“同校共读”的农村普校“孤独症班”的办学之路。
“星星的孩子”被接力守护。
“红花……画笔……白云……”,步入资源教室,几名孤独症孩子正在授课教师徐晶的耐心引导下识读汉字与图画。徐晶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特教专业,是亭林小学专门招来做融合教育的硕士研究生。
亭林小学的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包含两个教室:一间侧重感统训练,一间侧重“主辅式”课堂教学,并进行功能分区。“在融合方式上,采取常态化的校园融合模式,孤独症班与普通班教室紧密相连。孤独症学生除参与孤独症班日常教学,也参与学校的综合活动,如体育、艺术节、入队仪式等。”徐晶说。
上午,孤独症学生在班级统一接受学科类教学,下午,孤独症学生回归普通班级,参与部分综合类课程,以实现学生间的双向融合。
文化立校、课程育人是这所学校的另一鲜明特征。“亭林”二字,取自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他居亭林镇,又被尊称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做学问希望能泽被后世,我们的学生每天踏着斑驳的石板路,走过亭林故居门前,理应浸润家国情怀。”许建武说。
在新教育实验的教育理念中,学校应该是一座历史博物馆、一处珍品收藏所、一个美好事物的集散地、是传奇故事曾经发生过的地方。民族文化精华、当地文化精髓、本校历史叙事,这些都应在学校体现出来。
课堂——阳光朗照
什么是新教育实验?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是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也是践行者。
25年前,朱永新发起这项民间教育改革行动,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教育实践探索,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生态变革。该实验以教师专业成长为起点,覆盖学校、家庭、社会多元教育场景,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实践体系之一。
出版于2000年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朱永新系统提出了自己教育理想的系列目标,该书甫一出版,很快在教育界引发热议。
但也有人提出,书中所言的教育理想在应试条件下难伸其志。对此,朱永新认为,“在束缚之下也可以跳出精彩的舞蹈。”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幸福是人类的最高目的。我们做其他的事情,最后都是为了得到幸福。
采访新教育实验校,如果用气味来形容,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书香”。
新教育实验非常重视阅读的力量。在其“十大行动”(详见“延伸阅读”)中,“营造书香校园”位列榜首。
在朱永新看来,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最主要的方面就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培养思考能力、写作能力和学习探究能力。阅读是新教育实验的轴心,是突破口。营造一个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健全阅读空间,可以让学校有浓郁的阅读氛围,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乐园。
通过“晨诵、午读、暮省”,新教育实验尝试为学生构建更积极阅读生态。其中,“晨诵”是结合了古典诗词、儿歌与儿童诗、晨间诵诗的复合课程;“午读”则代表整个儿童阶段非学科性质的阅读,核心内容是阅读属于孩子自己的童年书籍。
在湖北随县,这个从2011年开始加入新教育实验的县城,用了5年时间,农村孩子的阅读量提高到城里孩子阅读量的1倍以上。提升乡村孩子的阅读水平,可以实实在在改变区域教育生态。
在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新教育理念引领育人方式的改变,全县学生近视发生率下降至18.4%,心理健康抑郁检出率下降至5.1%,体质健康达标率保持在98%以上。
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小学,学生们不仅读书还写书——师生共同创作出原创戏曲绘本《浣花笺》。绘本讲述了唐代女诗人薛涛制作浣花笺的经历,插图、文字全部由学生完成并正式出版。
涵养生命是教育的天职,在新教育实验中,一个人的念想变成了一群人的梦想,又最终成为一个团队的理想。
教师——沁润心灵
2022年,朱永新获得全球最大教育奖项“一丹奖”的“教育发展奖”,以表彰他在推动教师发展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该奖包括“教育研究奖”和“教育发展奖”两个奖项,每年颁发给两位教育家,得奖人被授予3000万港元的奖励,其中1500万作为个人奖金,剩余1500万用于资助得奖者研究或推动项目。
面对这份丰厚的奖金,朱永新悉数捐出,并在母校苏州大学成立“新教师”专项基金,推进教师成长计划。
“新教师基金”设新教育教改班、明师班、国际班、新网师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师素养整体提升等五大项目。希望能将新教育实验探索积累的促进教师成长的理念、方法及模式,与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教育培训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教师教育新范式。
其中,“明师班”和“新网师”项目分别与科大讯飞、华为云达成合作,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城川镇大赛小学校长王富贵是首期“明师班”学员之一,他用“一名乡村小学校长的逐梦之旅”来描述这段培训历程。
“以‘三专’为路径,我在教育实践的田野里与全校师生和自己的孩子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我给师生和孩子做示范,5个月完成了49篇文章和10篇笔记,共计16万余字。”王富贵说。
王富贵所谈的“三专”,是新教育实验提出的教师专业成长中“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交往”。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
教师在静读中思纳,在书写中表达,在交往中成长。
朱永新认为,新教育实验中,教师的职业认同是以生命叙事理论为基础。生命叙事是新教育特有的一种言说方式,指生命个体运用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书写自己在教育生活中的生命在场、自我成长、意义呈现,并对其进行爬梳观照和省察言说的过程。人的一生都可以视为一个书写中的故事,这个不断删减、修改的剧本,在生命最终一刻才全书定格。在此之前,生命的全部意义都可因故事中的唯一主角的抉择而改写。
换句话说,每个教师的生命都是一个故事,从事教师职业是把教育作为自己故事的主旨,用生命最大段的篇幅展开、书写。
是摆渡舟,渡人、成己。
多年前,曾有人问过朱永新:“新教育的彼岸是什么?”
朱永新说:“新教育的彼岸是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从他们身上能清晰地看到: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
守望如是:以魂入教,静待花开。
育人如是:跋涉涔涔,殚心恳恳。
下一篇:老年病区:“一站式”守护晚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