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黑龙江日报
东辉果树采摘园全景。
浇灌花苗。□文/摄 徐嘉徽 本报记者 刘大泳
在桦南县田野间,早春寒意尚未散尽,一座座温室大棚已透出生机,农户们正以传统智慧与现代巧思为画笔,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早春故事”。
“这膜得压实喽,不然春风一吹就鼓包!”在桦南县梨树乡民主村双层钢架大棚里,农户李大伯弓着腰,用铁锹拍实地膜边缘。30亩大棚内,嫩绿的秧苗即将整齐“落户”,等待五一前后抢“鲜”上市。
作为梨树乡的蔬菜生产大村,民主村采用“村投公司+农户”模式,将120亩土地打造成“暖房子”集群。45座钢架大棚和2座日光温室里,茄子、黄瓜、豆角等轮番登场。“每栋大棚年收益3000多块,带动12人就业。”种植带头人张涛算起经济账:村集体增收4.5万元,户均增收3500元,小豆角成了村民的“金豆子”。
相隔十余里的柳毛河镇东华村,村民老陶正用竹竿测量西红柿苗的间距。“40厘米一棵,太密了,光照不够,太稀了,浪费土地。”这位种了半辈子地的老把式,如今成了“技术明白人”,起垄覆膜、精准定植、地膜控温,每一步都有讲究。
在栽有1000余棵西红柿苗的温室里,村民老曾轻轻翻开地膜:“地温稳定在18℃,杂草钻不出来。”从传统“看天吃饭”到如今的“知天而作”,东华村通过标准化种植,让“红宝石”西红柿在市场上卖出好价钱。“下一步还要引进新品种,让大棚产业更红火。”村支书望着整齐的垄台,眼中满是期待。
一村又一村的“早春经济”,正是桦南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缩影。而像李大伯、老陶这样的农户,既是传统农耕的坚守者,也是现代技术的受益者。
“四月种下的不只是菜苗,更是赶在季节前头的希望。”老陶的话道出了许多农民的心声。当清晨的露珠还挂在秧苗上,桦南县的田野间已涌动着勃勃的绿意。这抹绿意,正从棚室蔓延至更广袤的土地。
上一篇:居民乘梯不再“心惊胆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