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布达拉宫186件珍藏文物
“布达拉宫——来自高原的世界文化遗产”展览现场。
三星堆博物馆世界遗产主题馆。
铜鎏金龙柄执壶。
明黄地龙纹织金妆花缎匹料。 李雨心 摄金质双龙戏珠菊瓣纹盘。刘可欣 摄银质龙柄僧帽壶。李雨心 摄在西藏拉萨河谷中心海拔3750米的红山上,依山修砌的布达拉宫,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被人们誉为“世界屋脊的文化艺术宝库”。如今,在与之相隔数千里的成都平原上,当人们走进广汉鸭子河畔的三星堆博物馆,也能在这一古蜀文明的璀璨之地,邂逅来自高原的文化瑰宝。
4月27日,暌违两年之久,三星堆博物馆四号馆(原综合馆)再度开启,“焕新”为世界遗产主题馆,“世界文化遗产主题系列特展”首展“布达拉宫——来自高原的世界文化遗产”在这里开启。展览现场,荟萃布达拉宫珍藏的木构件、经卷、服饰、生活用具等诸类展品110套186件,有超三分之一的展品为首次出展。
尽显粉彩工艺之精的粉彩八宝纹茶碗、造型优美别致的铜鎏金龙柄执壶、展现古代匠人卓越技艺的金质双龙戏珠菊瓣纹盘……步入展厅,观众可以通过一件件精美的文物,领略到布达拉宫的不朽风华,完成一场与高原明珠的隔空对话。
阔别两年归来
世界遗产主题馆正式开放
什么是世界遗产?根据性质和形态分为哪几类?世界遗产的标准是什么……当下,人们走进三星堆博物馆世界遗产主题馆中,细细阅读展览上呈现的文字,就能了解不少知识点。
据介绍,三星堆博物馆四号馆(原综合馆)时隔两年后归来,全新打造为世界遗产主题馆,将兼蓄不同地域的世界遗产主题特展,并成为三星堆博物馆展示世界文化遗产的前沿之窗,进一步丰富三星堆博物馆展陈体系。该馆的“开篇之作”,即引进了“布达拉宫——来自高原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一重磅展览。
“我们希望通过引进一系列的世界遗产主题特展,让三星堆博物馆学习中国各地在保护利用世界遗产实践中的一些先进经验。我觉得,世界遗产主题馆是一个交流互鉴的平台。”现场,三星堆管委会副主任朱亚蓉说。同时,她希望通过这一展馆,向来到三星堆博物馆参观的游客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让公众感受到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大地上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而世界遗产主题馆的展览“首秀”,就选择了始建于七世纪、伫立于海拔3750米红山之巅的布达拉宫。据介绍,布达拉宫以其独特的文化与历史价值,于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建设、保护与发展的千年历程,凝聚着中华各民族的心血与智慧。在朱亚蓉看来,布达拉宫作为世界屋脊上人类文化艺术的宝库,具有非常高的遗产价值。“此次展览,能让观众从中了解到西藏的历史文化。”
超三分之一展品首次展出
展现布达拉宫不朽风华
红山之巅的布达拉宫,整个建筑依山修砌,以白、红、金三色为主基调,用雄伟的身姿、独特的雪域建筑美学和智慧,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所以,当人们走进“布达拉宫——来自高原的世界文化遗产”展厅时,会发现映入眼帘的展览色系,就以白色、红色为主色调,还点缀有蓝色、黄色,在细微处与布达拉宫的美学智慧相呼应。“此次展览在展陈设计上,不仅采用布达拉宫的建筑色彩作为主色调,我们还用到了布达拉宫的窗户等元素。观众穿梭于展览中,在欣赏文物时,也能一步一景仿若置身布达拉宫之中。”展览执行策展人罗红介绍。
本次展览由三星堆博物馆和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管理处共同原创策展,共分为“建筑”“珍宝”“数字专厅:壁画”“保护利用”四个部分,旨在通过建筑历史和美学智慧、珍宝文物、保护传承三大维度,演绎一首布达拉宫1300年春秋的文化交响曲,展现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与美学价值。
除了布达拉宫建筑本身,宫内珍藏的众多古籍文献、壁画、雕塑及瓷玉器等,均是布达拉宫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而在本次展览中,就展出了来自布达拉宫珍藏的佛像造像、典籍经卷、美锦服饰、生活用具等诸类展品110套,其中有超三分之一的展品为首次出展。
“我们希望通过展览阐释文物所代表的文化交流,尤其是以汉藏民族文化为主体的、中华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所产生的共鸣。”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管理处文物研究室主任多吉平措说。
在展览现场,展出了多件清代中央政府赏赐给西藏的丝织品,例如珍贵的匹料、成衣等,还包括了用丝织品制作的手持旗幡。多吉平措介绍,这些匹料、龙袍上,大多绣有龙纹,是当时清政府赏赐给西藏高级官员的物品。“这些重要的礼物,在经过了数百年之后,色彩依旧艳丽,纹样还是那么精美。”多吉平措还提到,除了匹料和龙袍,龙纹还出现在很多展品中,例如唐卡、金铜造像等。
在展厅中,一件雕刻着龙纹的器物,在展柜中熠熠发光,这就是金质双龙戏珠菊瓣纹盘。这件器物纹饰精美,盘底錾刻双龙珠纹,盘中心为一火焰宝珠。器腹与口沿呈多瓣菊花形,口沿上錾刻缠枝花卉。“这是典型的汉藏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因为它既有藏族的元素,在工艺上又借鉴了汉族工艺。”多吉平措介绍。
回顾布达拉宫修缮之路
最大程度还原历史本貌
布达拉宫以宫堡式建筑群著称。它始建于公元七世纪,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它依红山而建,坐北朝南,与红山形成了“山是一座宫,宫是一座山”的壮观景象。然而,如何对体量庞大的布达拉宫进行日常维护工作,既是焦点,也是难点。
多吉平措介绍,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就投入了大量资金修缮布达拉宫。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完成两期大规模里程碑式保护修缮工程,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布达拉宫的历史原貌。如今,更是转变为使用多角度、最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保护。在本次展览第三单元数字专厅,便展示了东大殿北壁壁画、红宫二回廊壁画、十三世灵塔殿壁画等代表性壁画,通过数字投影的形式生动还原壁画的肌理和叙事逻辑,让观众不到布达拉宫,也能够近距离体会到其壁画的独特之美。
除了对建筑本体的保护,对布达拉宫内部、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例如古籍文献等,也在积极地实施保护工作。因此,布达拉宫得以在经历了几百年时光后,依旧保持原貌,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典范。
“布达拉宫——来自高原的世界文化遗产”展览将持续至8月31日。其间,三星堆博物馆与布达拉宫管理处将联合推出学术讲座、教育研学、精品讲解等系列活动。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刘可欣 伍勇
除署名外图据三星堆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