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在粤闽赣三省交界的青山绿水间,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正以“美丽县城”建设为抓手,通过生态环境治理筑基、绿色产业体系塑形、生态价值转化赋能的三重路径,探索山区县的特色发展之路。
生态筑基:山水共治重塑秀美山河
石窟河是蕉岭县的“母亲河”,也是境内最大的河流。从北向南,石窟河温润如玉般蜿蜒穿过县城,波光粼粼的水面隐约倒映出两岸的秀丽山水和田园风光。
在石窟河亲水栈道上,带着小孙子出来散步的陈阿姨感慨道:“以前这里是杂草丛生的荒滩,这几年经过县里的大力建设,现在成了城市会客厅。”这番蝶变,源于蕉岭对石窟河实施的系统治理。
“在推进美丽县城建设中,我们认真抓好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和入河排污口整治等工作,努力打造具有寿乡特色的水生态名片。”梅州市生态环境局蕉岭分局局长赖天德告诉记者,在治水的基础上,蕉岭做好石窟河一河两岸的规划建设,坚持把生态、水系、康养、旅游、数学、寿乡人文等元素融入到一河两岸规划建设中,让沿河建筑错落有致、美丽大方。
随着河边步道、木栈道、骑行道、观景台、驿站等配套项目投入使用,一幅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秀美画卷跃然眼前,让蕉岭县的群众在家门口便能畅享绿水青山带来的生态红利。
若夫公园的前身是废弃采石场,现如今牡丹樱花竞相绽放,已经蝶变为登山网红打卡点。“这里之前是一个废旧的采石场,地表裸露、水土流失严重,一到雨季还经常出现山体滑坡,附近群众都不敢靠近。”赖天德介绍,蕉岭利用县城及周边楼盘建设过程中的渣土,对采石场进行回填复绿建设公园。同时,开展若夫公园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建设,先后投入各类资金1000多万元,对公园周边低质低效纯松林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通过林分优化提升和森林抚育提升等举措,在公园各节点丰富景观植物,种植樱花、宫粉紫荆等树种,提升公园花化彩化景观。
产业焕新:绿色智造激活发展动能
蕉岭有着“粤东竹海”的美誉,竹林面积约15万亩,约占梅州市的50%。近年来,蕉岭探索将“小竹子”做成“大产业”,将竹山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蕉岭县毛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广东健态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粗壮的毛竹在机器的轰鸣声中被锯断、剖片、高温碳化、烘干,制成长短统一的竹板,竹子的边角料则被制成竹炭成品。令人称道的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用于竹材烘干及竹炭的生产过程,废水经处理后灌溉竹林,形成“吃干榨净”的循环经济模式。
“目前,我们正大力发展竹制品深加工,项目一期工程的普竹板和竹炭生产线已正式投产。两期项目共16条生产线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6亿元。”广东健态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严兰明介绍道,公司每天用竹量约500吨,可年产1万吨竹质柱状活性炭和2万立方米竹板。
在此之前,蕉岭的竹子没有形成规模产业,只是用于建筑的脚手架,或者生产竹签等低端产品,由于价值不高,很多竹山都荒废了。如今随着产业的发展,以前的荒山竹林,逐步成为发家致富的经济林。
距竹产业园15公里处,广东塔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蕉岭分公司塔牌园区,全封闭式的生产线干净整洁,厂区内绿草如茵、树枝摇曳,工厂和青山绿水构成一幅和谐相融的优美画卷。厂区工作人员介绍,塔牌园区投入的这条生产线是当前水泥行业单位产能最大、能耗消耗最低、环境污染最小、资源综合利用率最高的水泥生产线。
2024年,位于蕉岭县的梅州皇马水泥有限公司4600T/D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及余热发电技改项目成功点火投产,水泥生产技术与装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真正实现从源头减碳,过程减碳,清洁生产、低碳生产、智能生产和安全生产,开启全新“碳”索之路。
蕉岭县境内石灰石矿产资源丰富,由此衍生出塔牌集团、油坑集团、皇马水泥等水泥龙头企业,是广东省水泥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蕉岭分局副局长丘新强介绍说,蕉岭积极引导水泥企业通过加大标准、专利、研发项目投入,应用数字化技术等方式,增强产业韧性,减轻水泥生产带来的污染。同时鼓励企业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高起点规划打造绿色重钙循环经济产业园,推动水泥行业由“高排放、高污染”向“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转变,改善全县空气质量,助力美丽县城建设。
价值转化:生态红利赋能乡村振兴
走进坐落在蕉城镇龙安村的蕉岭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楼综合服务大厅入眼处是一个硕大的电子屏,显示着稻田中的农事作业情况、农业大数据、产品溯源统计等相关信息。
“这是蕉岭县丝苗米产业大数据平台,采用了GPS全球定位系统、田野实时监测、全程透明化溯源等技术收集全县农业大数据。”产业园牵头实施主体梅州市建丰粮业发展有限公司陈主任介绍道,平台以“大数据+农业”做好智慧农业大文章。
在建丰粮业的水稻种植基地,田间地头安装有数据采集设备、虫情分析仪、监控等多种物联网设备,对丝苗米种植进行全程数字化管理。通过大数据管理,企业为农户提供智能灌溉、生物防治等科学指引,通过推行生物化肥以及精准施肥,使传统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幅减少。水稻收割后产生的秸秆,全部打碎之后用于还田堆肥等,实现生态种植。
“我们种植了‘客都寿乡1号’,谷种都是建丰公司免费提供的,公司还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龙安村村民告诉记者,随着稻米品质产量双提升,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在蕉岭长潭镇白马村的“米香中心”,闲置多年的白马村小学校舍,如今变为集文化体验、田园观光以及美酒品鉴于一体的诗意栖息地。在这里,游客能全方位领略独特的客家风情、山歌米酒、传统农耕文化以及现代化的产业成果。
“以前这里是一片花海,但由于经营不善,导致百亩花田变成撂荒地。”“米香中心”运营总监黄经理告诉记者,运营方重新盘活撂荒地,每年种植两季水稻,且期间安排种植不同的花卉,如油菜花、格桑花、木槿花等,确保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观,田园还有小火车观光路线,游客乘坐小火车穿梭在田园间,欣赏沿途的稻海花海。通过不时举办各种民俗活动,游客可以品尝客家茶,欣赏百姓演唱的山歌,深入感受客家民俗文化。
蕉岭县县长刘裕君提到,依托全省第一个“世界长寿之乡”的生态优势,蕉岭积极推动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探索形成了南磜竹林深处有“钱”景、长潭人“水”和谐生态游、蕉城一“米”惊人大产业等一批生动的转化案例,引领蕉岭山区群众走出一条保护生态、发展生态、享受生态的发展之路。
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产业转型,蕉岭正逐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同共进。当石窟河的清波映照出智能工厂的轮廓,当竹海涛声应和着文旅小镇的欢笑,这片客家热土正以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谱写了山区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