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钟淑婷 通讯员 吴 洁
从杂乱飞线“入管入箱”到闲置用房变身“巧娘工坊”,从“家门口的青少年宫”开班到老旧公园户外休憩亭配套,从社区闲置空地停车场新建到社区“吾佳”会客厅打造……在秀洲,一场以“微创意、微配套、微改造”为核心的民生工程,正以“绣花功夫”织就幸福底色。
今年,秀洲区已有20个“三微”项目落地见效,用“小切口”推动“大变化”,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城市文明建设注入温暖动能,绘就民生幸福新图景。
基础设施升级
消除隐患,夯实幸福根基
在秀洲区“三微”工程推进过程中,基础设施升级成为保障居民幸福生活的关键一环。一个个改造项目从细微处着手,用实际行动消除安全隐患,为群众筑起安全屏障。
王店镇塘桥社区塘桥街112号居民楼曾电线杂乱、电表箱私拉乱接,安全隐患突出。借助“三微”工程,塘桥社区与电力部门紧密协作,通过“三步走”策略推进改造:网格员逐户排查建档,精准掌握用电情况;电力专家量身定制“一户一表”方案;专业施工队集中作业,将智能电表安装进绝缘集中表箱,楼道飞线全部入管。后续,社区还将以“台账销号式”管理推进全域整改,全方位保障居民用电安全。
电动车充电难题也得到有效破解。王江泾镇闻川社区、新城街道春晓社区通过改造绿化、扩容车位,建设集中充电场所,构建起安全便捷的“立体充电网”。“现在充电太方便了!”春晓社区和立馨庭小区业主张女士感慨道,崭新的室外雨棚式充电棚投入使用后,不仅解决了充电难题,“价费分离”智能计费系统还让单次充电成本降低了30%,既安全又实惠。
新城街道针对群众反映秀洲公园内健身区没有防雨休息区的问题,通过现场场地勘察,在公园西北角健身区域进行“微配套”,建成防雨棚,白色钢结构长廊与秀洲公园整体风貌协调呼应,为居民提供公共休憩空间和防雨休息区,也让他们休闲游玩更安心。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变,让居民的生活更加安全、舒适,也让“三微”工程成为有效提升群众幸福感、满意度的一项暖心举措。
资源优化配置
赋能增效,提升服务效能
因地制宜,盘活闲置资源是秀洲区实施“三微”工程释放公共空间、激发公共服务效能的重要途径。新塍镇蓬莱社区将长期闲置的社区用房打造成“蓬莱巧娘工坊”,在这里不仅可以开展蚕桑技艺展示、创意手工体验等活动,还将搭建线上销售平台,让“沉睡资产”变身居民增收新引擎。
王江泾镇南汇村则聚焦“微改造”,计划将原畜牧兽医站改建为“蓝领公寓”。该项目预计6月开工,将通过结构加固、功能重构、水电更新、厨房配套等措施,对原有房屋进行全面修缮,建成后将有效缓解企业职工住宿难题,为区域产业发展注入配套动能。
为精准回应辖区工地密集、工人就餐不便等实际难题,嘉兴高新区(高照街道)通过“三微”工程,对培德路、高科路两处暂未交付路段实施微改造,铺设防污地垫、划定经营网格,创新打造出定时定点的“潮汐摊位”区,既盘活闲置空间、规范了摊贩经营行为,又为附近8个在建工地的千余名工人筑起“十分钟生活圈”,实现了市容管理与民生需求的“共生共赢”。
精神文化提质
服务民生,滋养幸福生活
“家门口有了青少年宫,孩子们下楼就能上兴趣班,既方便又放心!”油车港镇麟湖社区学生家长张女士的话语中满是欣喜。今年,麟湖社区依托“三微”工程,整合市级优质师资,将专业课程、特色活动搬进社区“微阵地”,打造出“家门口的青少年宫”。绘画、音乐、科技等多元课程的开设,让“校社联动”的教育生态圈蓬勃生长,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加优质、便捷的教育服务。
在秀洲区,“三微”工程正以细腻笔触勾勒精神文化新图景,让幸福生活既有物质厚度,更添精神温度。教育服务的创新实践,成为点亮青少年成长之路的璀璨明灯,社区文化阵地同样在“三微”工程的滋养下焕发生机。
高新区(高照街道)秀清社区针对金都佳苑居民反映的“活动场所少”“邻里有陌生感”等问题,与物业、业委会一起集思广益,将灰暗的架空层改造为“吾佳”会客厅,添置桌椅书架、点缀绿植书画,让这里既成为邻里议事的“知心角”,又化身群众的“文化驿站”。依托该空间打造的“乐学课堂”,将不定期推出非遗技艺体验、自然科普等特色活动,暑期为青少年开设各类沉浸式课程。原本闲置的边角空间被逐一激活,化为解民忧、聚民心的“幸福阵地”。
上一篇:刘岳东:构建电影发行多元新路径
下一篇:有种温暖叫“工会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