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梦然 深圳报道
参加马拉松、在米兰走秀、与美国网红Speed共舞、进厂打工、街头巡逻……今年以来,深圳的“机器人们”十分忙碌。
而这些机器人的“老家”,大多都来自同一个地方。通过地图可以发现,生产这些机器人的企业——“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09880.HK),人形机器人龙头乐聚、众擎,“协作机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02432.HK)、服务机器人龙头普渡科技等企业都坐落于深圳南山区。
沿着留仙大道、地铁5号线,在阳台山南部余脉和塘朗山之间,随着产业链聚集,深圳渐渐孕育出了一个“机器人谷”。在这里,分布着机器人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从触觉传感器、激光雷达、多模态语音交互,再到机械臂、灵巧手,覆盖机器人所需的核心零部件、配套服务、整机智造等。
除了众多企业汇集,“机器人谷”还拥有着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多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产学研都在这片谷地汇集。
企业聚集深圳“机器人谷”
“深圳机器人谷具备完备的产业链配套、大量的优秀本土企业和科研力量在支撑创新。”越疆科技相关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越疆的成长轨迹与“机器人谷”的演进高度同步。在成立之初,越疆从中科创客学院的一个工位起步,先后搬了5次办公室,都在深圳机器人谷。
作为机器人谷最早孵化的企业之一,越疆科技已累计全球出货量超八万台协作机器人,位列中国第一、全球前二。对于深圳机器人产业链的完善及高效,该名负责人如此描述:“在创业初期,越疆的创始团队带着图纸,直接在楼下就可以找到加工厂,当天就能拿到设计的加工件。”
越疆科技方面表示,深圳具备独特的产业生态优势来推动机器人的发展。一是完备的产业链配套。我国机器人产业链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下游系统集成的完整体系;二是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数据,制造业、服务业场景复杂多样,给机器人提供了广阔的试验田。
而今年在深圳两会举麦采访代表委员、在米兰双城时尚周走秀的乐聚“夸父”人形机器人,则从哈工大走出,其公司前身是哈工大智能机器人实验室。2016年,哈工大师兄弟常琳、冷晓琨、安子威因为乐趣相聚,三人在深圳成立的乐聚机器人距今已经“奔跑”了9年。
在采访中,乐聚机器人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了清晰的商业化路径:第一阶段是面向科研、商服领域,广泛布局人形机器人生态。目前,乐聚已在清华、北大、哈工大等高校及数十家展厅完成部署;第二阶段是面向工业智造领域,深耕垂域场景产业化。让人形机器人深入传统工业机器人难以应对的柔性制造、狭窄多变空间等场景,完成精细、泛化的操作;在第三阶段,乐聚准备走进千家万户。乐聚透露在该阶段将面向通用服务领域,推动大规模商业化,探索人形机器人在家庭服务场景下的应用。
深圳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同比增长12.58%
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下称《白皮书》)显示,深圳2024年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为2012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相较于2023年的1787亿元,同比增长12.58%。
目前,深圳各区针对机器人产业推出了多样化的扶持政策,“真金白银”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有业内人士表示:“深圳各个区都在‘抢夺’机器人企业,都在争先恐后地推出各种利好政策,都希望这些企业进驻到自己的区。”
如龙岗区设立10亿元的粤科人工智能产业基金,重点投向计算机视觉、具身机器人等领域,支持企业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企业购买算力服务最高补贴30%(不超过600万元),采购语料数据的企业补贴20%(最高100万元/年);龙华区支持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场景应用示范,按项目投资额的30%补贴(最高200万元),主导制定国际标准的企业奖励60万元。并发放算力券,补贴企业采购金额的30%(上限30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房租补贴(最高20万元/年,最长3年);宝安区打造中粮(福安)机器人科技园、大铲湾灵巧手产业园等集聚区,形成“一园一链”生态圈,对新引进或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园区运营方,按企业类型给予10万至100万元/家的奖励,年累计最高300万元。
各种政策大礼包支持下颇见成效。《白皮书》显示,深圳机器人企业呈现迅猛增长态势。2024年,深圳新增机器人企业达14534家,相较于2023年的10408家同比增长39.64%。其中,深圳拥有机器人相关专利的企业数量达3915家,相较于2023年的3699家,同比增长6.04%;2024年新增企业拥有机器人相关专利的企业数量达223家,相较于2023年的20家同比增长超10倍。
针对初创企业如何在巨头林立的市场中找到自身突破的关键,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副研究员夏轩在采访中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首先初创企业要能够沉得下心来,不光是要有技术的积累,而且要有耐心去做一些大厂商干不好、不愿干的一些活,深入发掘场景,把这些场景里面实际的问题给解决好,积累经验,出台针对性的技术方案,为自己打造相应的技术护城河。此外就是从数据入手,这也是跟场景紧密结合的,比如工业的场景数据,它是多种多样千奇百怪的,而这方面的数据当前其实没有哪个巨头是能够全面掌握的。所以如果能够切入工业场景的赛道,把这些数据牢牢把握住,在未来模型收敛之后,一旦手上的数据是足够的,那么就可以在这个领域取得一个非常好的效果。”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企合作与创新发展处处长、深圳市机器人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毕亚雷在解读《白皮书》时表示,展望2025年,深圳机器人产业前景广阔。凭借全产业链敏捷响应、制造能力突出等优势,深圳将进一步链动国内外机器人产业同频共振,通过产业链带动协同创新,以场景需求反推技术迭代,形成跨领域迁移能力。在国际合作中,深圳正探索新的角色定位,通过将全产业链打造为机器人开发套件,将整机作为开发平台,逐步成为机器人产业链的国际生态枢纽,持续引领中国机器人产业迈向更高发展阶段。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