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王春霞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文旅发展始终念兹在兹,自2015年提出“旅游产业化”,到2021年寄语苗绣传承发展,再到2025年强调“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深化文旅体融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锚定航标,贵州文旅体发展迎来了黄金机遇期。
入春以来,贵阳贵安以文旅体融合的创新模式在赏花经济上做足文章,从2025贵阳贵安樱花半程马拉松的一系列新玩法,到路边音乐会的沉浸式体验,再到越界影城的“泼天”流量 ,“体育+音乐+影视”是贵阳贵安文旅体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贵阳贵安积极探索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将其打造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数据显示,2024年贵阳贵安接待国内游客1.67亿人次,同比增长14%;接待过夜游客3430万人次,同比增长10%;接待境外游客19万人次,同比增长140%。国内游客人均花费1326元。
文旅体融合即文化、旅游、体育三大产业在资源、产品、市场等方面实现深度交融与协同发展。通过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市场共拓、品牌共建等核心要素,形成“文化+旅游”“体育+旅游”“文化+体育”以及“文化+体育+旅游”的新型价值链,产生“1+1>2”或“1+1+1>3”的叠加效应和放大效应。
深远厚重的历史底蕴,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等,是贵阳贵安深化文旅体融合的底气所在。近年来,贵阳贵安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体育牵引等举措,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催生新业态,激发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无限潜能。
文旅联动“融”出城市新IP。贵阳贵安积极践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理念,深挖城市文化内涵,成功打造青云路、曹状元街、太平路、新印1950等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街区,实现文化资源向文旅产业的价值转化,推动城市文化与消费经济深度融合。据统计,当前青云路步行街日均人流量维持在2万人次左右,2024年总销售额达到6.6亿元。改造后的新印1950自开业以来,最高日客流量达12.8万人次,日均客流量约3.5万人次,累计客流量突破300万人次,预计园内商家年总营收超1亿元,有效带动周边地块商业。
体旅联动“融”出消费新场景。贵阳贵安以“体育+”融合发展为路径,搭建“体育+旅游”的多元化消费场景,催生主题旅游、赛事周边等消费新热点,吸引体育装备、赛事运营等关联企业落户贵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赛事经济拓展为旅游经济。如2025“奔跑贵阳”系列赛事活动将融入城市地标、景区公园、历史文化街区等策划主题赛道。同时联动路边音乐会、越界影城等,引导跑者不仅参赛,还要留在贵阳听歌、打卡,实现跨界联动,体旅融合,充分释放体育赛事带来的消费潜力。
文体联动“融”出市场新活力。贵阳贵安进一步拓展“文体+”融合场景,特别是将民族文化、群众文化与群众体育活动深度融合,打破群众体育活动传统单一模式,开发文体特色体验项目,开辟具有贵阳特色的文体消费市场。“2025年民族大联欢运动之夜暨‘悦动观山湖’体育系列活动”通过“艺术文化+体育”双轮驱动的创新模式,将少数民族文化与体育活动相融合,活动现场汇聚了来自全省各地的民族产品以及非遗、手工、文创作品和小吃美食。“体育赛事+文化IP”的叠加效应,让参赛者转化为深度游客,感受贵阳贵安特色文化。
文旅体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资源共享、相互赋能、协同发展的资源整合、业态融合和场景聚合。文旅体深度融合,有助于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贵阳贵安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扩大“爽爽贵阳”的知名度、影响力,提升旅游集散能力,服务全省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应从加强顶层设计、整合优势资源、突出科技赋能等方面,着力推进文旅体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为全省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系贵阳市社科联编辑室主任)
(《推动文旅体欣欣向“融”》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