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手父母而言,宝宝的每一次啼哭、每一个微笑都牵动人心。然而,有一项关乎孩子一生视觉健康的检查——新生儿眼底筛查,却常被忽视。我国每年约10%的新生儿存在眼底发育异常风险,其中部分疾病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导致永久性视力损伤甚至失明。本文带您了解这项“看不见的守护”。
一、为什么要做眼底筛查?
新生儿的眼睛如同一部精密相机的“初代模型”,视网膜、视神经等结构需在出生后继续发育。但部分宝宝因早产、遗传、感染等异常,可能出现各种眼部疾病。这些疾病早期症状隐蔽,却可能快速进展。例如: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我国每年约10万名早产儿面临ROP风险,不及时治疗可致视网膜脱落;
先天性白内障:发病率约0.04%,出生后6周内手术可显著改善预后;
视网膜母细胞瘤: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早期发现治愈率超90%。
二、筛查怎么做?安全吗?
采用专业眼底照相机,通过非侵入式成像技术,5-10分钟即可完成双眼检查。过程中,医生会用开睑器轻柔撑开宝宝眼睑,并点用表麻眼药水,可能引起短暂不适,但不会造成伤害。
最佳筛查时间:足月儿:出生后2-4周;早产儿(胎龄<34周或体重<2000g):矫正胎龄31-33周首次筛查;高危儿:出生后尽早检查。
三、这些信号需警惕
1.瞳孔区发白(如照片中出现白色反光)
2.眼球震颤或无法注视人脸
3.持续流泪、畏光
4.黑眼珠明显过大或浑浊
出现上述症状,请立即就医。
四、早筛早治,守护光明未来
上海某医院2022年数据显示,通过眼底筛查确诊的186例ROP患儿中,95%通过激光或药物干预成功保留视力。而一例未及时筛查的先天性青光眼患儿,3个月后眼压已造成不可逆视神经损伤。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专家李主任强调,“哪怕只有1%的风险,也值得用100%的谨慎对待。”
结语:新生儿眼底筛查已被纳入我国《0-6岁儿童眼保健核心知识》,建议家长在宝宝出生后主动向产科或儿保科咨询,抓住黄金干预期,为孩子的“视界”把好第一关。
(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 曹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