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北京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趋好,全力起跑拼出“开门红”。
起步有力,后劲十足。迈入二季度,北京将以需求提振、改革攻坚、产业升级、引强育新、民生改善、能力建设六大专项行动,稳住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大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
朝阳酒仙桥,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每一秒可计算百亿亿次,相当于50万台高性能电脑一起工作。
通州北关,北京绿色交易所成交首批新核证自愿减排量139万吨,成交额约1.1亿元。
南北两座地标,是北京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双标杆”的见证。一季度,在京人工智能企业突破2400家,备案大模型128个、全国领先,累计有59家企业通过国家数据出境安全评估、224家企业通过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备案……
点滴汇聚,一条曲线一路上扬。一季度,北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全年0.1个百分点。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增长16.1%和10.4%。
增长曲线需要多方支撑。北京在一季度出台了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方案等40余项市级政策,8只政府投资基金联合24家银行开展投贷联动。
起步有力,后续加力,产业发展将获更多助力:本市将构建500亿元规模的医药健康产业基金、推动集成电路重大项目落地与能力提升、加快集聚机器人领军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业、举办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目光聚焦人工智能这一重点产业。在AI赋能千行百业的关键时刻,北京将大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社会事业深度融合。
继续打好促消费政策组合拳
消费领域的一组数据值得探究:一季度,服务性消费额增长4.7%,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5.8%,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
区别于实物消费,涵盖文化、旅游等的服务消费是这几年的增长点。“北京作为超大城市,市民追求更高品质文化、旅游消费活动,家政等生活消费也存在大量需求,带动着服务消费的增长。”市发改委综合处处长王育玲说。
不能回避的是,北京文商旅体娱消费潜力仍待挖掘,优质服务性消费供给还存缺口。二季度的六大专项行动之首就是“需求提振”。
春暖花开,一批赛事活动将陆续“抵达”北京——
花卉观赏期,第九届国际月季大会、国际花园节、平谷桃花节等系列活动将上演融合文创、餐饮、国潮、花艺等的“赏花经济”;“五一”小长假将至,超级草莓音乐节等多项文娱活动已经提前吸“粉”无数;“漫步北京”“游北京·看中国”等过境免签旅游产品,世界泳联跳水世界杯(北京站)、环北京公路自行车赛、世界女子排球联赛等高品质赛事,持续放大北京引力。
扩大内需工具箱里还会有良策。二季度,北京将出台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优化消费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方案等系列政策措施,打好促消费政策“组合拳”。
加快转化科技创新攻关成果
19项重大科技成果集中发布,促成签约金额810亿元、比去年增长20%……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是创新团队寻找投资与合作的窗口。
距离中关村几十公里外,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吸引全球目光——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等大科学装置通过验收,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出光、带光联调。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的“三城一区”只有北京不到6%的土地,却贡献着约四成全市经济总量,展现出蓬勃无穷的创新活力。北京将以“引强”助力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以“育新”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
科技创新攻关成果转化需要落地平台,海淀、昌平、房山3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主承载区即将启动建设,中关村各分园都将组建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机构。
创新需要人才的汇聚,北京将研究制定进一步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措施等政策,率先在海淀、经开区开展保障型青年公寓建设试点,为符合条件的年轻人才提供价格优惠的青年公寓,让青年人才敢试敢干。
王育玲说,本市将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同向发力,提振消费、促进投资互促互进,稳住存量、引育增量统筹推动,改善民生、安全发展协同保障,稳定市场预期、提振社会信心,以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本报记者 曹政
北京论语
一季度开门红
见证北京经济的韧性与动能
张悦
一季度北京市经济社会延续良好发展势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159.9亿元,同比增长5.5%,高于全国0.1个百分点,延续去年四季度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实现了“开门红”。
今年以来,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复杂,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增加;国内有效需求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重压强压之下,北京一季度交出了优秀成绩单,十分难能可贵,既展现出北京经济的强大韧性,也展示出北京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信心和决心。
“稳”字当头,源于经济有韧性。虽然全球贸易秩序遭受严重冲击、市场预期普遍低迷,但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就北京而言,以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一方面通过深度开发内需市场,深挖国内消费潜力,提前布局抢占市场先机;一方面通过多元化布局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风险,已形成更具韧性的产业体系布局。据报道,一季度北京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来自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和工业,三个行业占全市GDP的比重合计超过一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接近八成。“基本盘”牢固有力、新兴产业强势崛起,多元化的产业布局提升了抵御风险、化解风险的能力,为北京经济发展增添了底气,让经济发展稳得住、稳得好。
何以能“进”,源于增长有动能。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显示,新动能按下经济加速键,北京经济含“新”指数不断增加。比如京津冀区域多条跨境班列开通,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新机遇;北京市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扩围加力,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长9.9%,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5.9%;工业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中的高技术服务业,都实现两位数的增长……民营企业经营主体刷新成绩、扩大内需“两新”政策效果显著、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加速发展,一个个“新”的出现,既有北京宏观政策、营商环境等支持,也有相关领域的长期积累;既展现出强大的经济带动作用,也潜藏未来的发展动能。
一季度经济数据影响市场预期、投资信心和政策调整方向,往往被认为是全年经济周期的“风向标”。从“开门红”里可以看出北京经济的巨大潜力,开局稳定、发展态势向好、发展质量提高,为完成全年发展预期目标夯实了基础。二季度是全年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期,面对当前外部不确定性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实现上半年“双过半”的目标显然相当艰巨,需要全市上下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迎难而上、爬坡过坎。
跑好“第一棒”,更要跑好“接力棒”。必须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不断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能,让开门红带动“双过半”,力争实现全年红,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首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