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的海昏侯墓经过近5年时间的科学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汉代文物,揭开了汉废帝刘贺的神秘面纱和传奇人生。该墓葬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共出土各类文物1万余件。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名列“201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榜首,并于2021年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如今,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内,一件件珍贵的出土文物,向人们展现着两千多年前的沧桑历史。在感叹海昏侯刘贺跌宕起伏的命运的同时,展品中多件镌刻有“昌邑国”和“昌邑九年”等字样的漆器及简书格外引人注目。这里的“昌邑”,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山东昌邑有什么关系吗?
□张永红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展品中的“昌邑”指的就是古代山东的“昌邑国”。然而,此“昌邑”并非今属潍坊市的昌邑市,而是指曾经存在数百年、位于今菏泽市巨野县境内的“昌邑国”。这一切,要从海昏侯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说起。
在位仅27天的皇帝
刘贺(前92年-前59年),出生于古昌邑国昌邑县(今山东巨野南部),是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也是西汉第九位皇帝,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史称汉废帝。
西汉元平元年,汉昭帝驾崩,昌邑王刘贺被选为皇位继承人。随后他急赴长安,接受皇帝玺绶,承袭皇帝尊号。据《资治通鉴》记载,刘贺原为纨绔子弟,“在国素狂纵,动作无节。武帝之丧,贺游猎不止。”其即位之后,“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因此,仅仅在位27天,刘贺就因行为不符礼制、不务正业而被大将军霍光废除,诏令其回到故地昌邑。不久,昌邑王国也被废除,降为山阳郡。元康三年,刘贺再被贬为海昏侯。当年四月,刘贺前往当时尚为荒凉偏僻之地的豫章郡海昏县(今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就职,从此以后再也未踏足家乡故土。因此,刘贺也被称为海昏侯。四年后的神爵三年,刘贺在郁郁寡欢中去世。
在异地他乡的漂泊岁月中,刘贺格外思念故乡——远在千里之外的昌邑,这从铭刻着“昌邑国”和“昌邑九年”字样的文物上可见一斑。
繁荣发达的古昌邑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在今山东省巨野县境南部设立昌邑县,治所在今大谢集镇前昌邑村,属砀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菏水又东,经昌邑县故城北……县,梁也。”汉景帝中元六年,分梁地置山阳国,治所在昌邑县。汉武帝建元五年,改山阳国为山阳郡;天汉四年,再改山阳郡为昌邑国,封其子刘髆为昌邑王。刘髆在位十一年,死后其子刘贺继位,成为第二代昌邑王。在位仅27天被废之后,刘贺重回昌邑,仍为昌邑王,其后又被贬到当时尚为荒凉之地的豫章郡海昏县。汉宣帝本始元年,改昌邑国为山阳郡,从此“昌邑国”不复存在,但昌邑县建制仍然保留下来,东汉时期曾作为兖州刺史部治所长达150多年。
当时的昌邑国遍野桑麻,盛产五谷,且有当时先进的冶铁工厂,加之北临大野泽,为江北水运枢纽,当时属于经济较发达的地方,其辖地包括今巨野、金乡、嘉祥、成武、单县等地的边界地区。
历史上昌邑国经济昌盛,名人辈出。昌邑王刘贺即汉废帝,生于斯长于斯。汉宣帝的第一位皇后许平君也是昌邑人,其子刘奭是西汉第十一位皇帝即汉元帝。这片土地上还诞生过秦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彭越、汉末“建安七子”之一的著名文学家王粲,东汉名儒杨震拒金的故事也是发生在这里。战国至魏晋时期,是昌邑国的鼎盛时期。到元末,黄河数次决口,厚厚的泥沙把这座古城湮没在黄土之下,仅留下城廓残垣隐约可见。
在1980年的文物普查中,昌邑古城被发现。原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对该城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2013年,“昌邑故城址”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其附近,现仍有建于西汉时期的“金山崖墓”,相传为昌邑王刘贺生前所修的墓穴,又被称为“秦王避暑洞”。
据《巨野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每当阴雨天,人们能隐隐约约看到昌邑古城城阙的轮廓,这就是著名的巨野古八景之一“昌邑烟雨”。曾有后人作《忆秦娥》曰:“烟雨歇,漠漠故城雄关堞。雄关堞,残阳晚照,汉家陵阙。楚汉交兵流碧血,郦商冲锋泣壮烈。泣壮烈,彭王略地,千古英杰。”
如今,昌邑古国虽然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但在巨野仍保留有“前昌邑村”和“后昌邑村”的地名。无独有偶,在当年刘贺前往就任海昏侯最初的落脚处——南昌市新建区,同样保留有“昌邑乡”的地名。因刘贺原系昌邑王,当地居民将其初到侯国所在地称为“昌邑王城”。经过两千多年的沧桑变化,“昌邑”之名演变成了如今的“昌邑乡”。这再一次证明了海昏侯刘贺与其故乡“昌邑国”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
(本文作者为高校退休教师)
上一篇:老铁山2025年爱鸟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