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在我老家院子的厨房门口,有一株老槐树,每年春天稍晚些,都是它抽新芽的时候。
这株槐树生得笨拙,树干粗短,枝丫横斜,不似城市园林中的树木那般挺拔秀美。可它偏生长得最久,年年抽芽,岁岁开花,将一片浓荫洒在青瓦上、院落里。我常想,这槐树若是生得灵巧些,或许早就被移作他用,哪能在这院中安享几十年的光阴?
世人常道“笨拙”二字,语气中总带着几分轻蔑。殊不知,“笨拙”中藏着大智慧。就像这槐树,看似笨拙,实则深谙生存之道。它的根扎得深,枝长得慢,却因此经得起风雨,耐得住寒暑。这让我想起《庄子》中的栎社树,因其“不材”而得享天年。
“笨拙”,有时恰是一种自护,甚或蕴含着一种哲学。
古来圣贤,多有“笨拙”之人。王羲之练字,池水尽墨,这份“笨拙”的执着,成就了千古书圣。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笨拙的农事中却孕育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绝唱。“笨拙”之人,往往心无旁骛,更能专注于一事。
今人多追求聪明伶俐,事事讲究效率,处处追求捷径。可这世间,有些路必须一步一步地走,有些事必须一点一点地做。就像园丁修剪花木,快刀虽利,却不及慢工细活来得精致。老子说“大巧若拙”,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看似笨拙的表象之下。那些投机取巧者,或许能得一时之利,却难成大器。
“笨拙”之人,常怀赤子之心。他们不会八面玲珑,不懂曲意逢迎,却因此保持了内心的纯净。就像《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虽是个粗笨的村妇,却以其质朴打动了贾府上下。她的笨拙,恰似一面明镜,照出了世故人情的虚伪。很多时候,“笨拙”反倒成了一种难得的品质。
老子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真正的智慧,不是机关算尽,而是返璞归真。人生在世,不必处处争强好胜。有时笨拙一些,反倒能看清生命的本质。就像我家院中的老槐树,不争春光,不抢雨露,它的“笨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
夜深人静时,我常常会想起那棵老槐树。月光透过枝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影子。这影子也是笨拙的,不似日光下的清晰分明,却别有一番韵味。“笨拙”之美,或许就在于这份不完美中的完美,这份简单中的深邃。
深夜读书,读到人要有“三惜”:惜物,惜静,惜笨。这三惜,惜的不是物与形,而是那份“甘守拙朴”的心气。
“笨拙”之人,或许走得不快,但走得稳;或许不够圆滑,但足够真诚。
每年四五月间,槐花都会开放,香气弥漫整个院子。这香气也是“笨拙”的,不似玫瑰的浓烈,不似茉莉的清幽,却自有一种质朴的芬芳。我深吸一口气,仿佛嗅到了时光的味道,人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