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4月12日,在兰州铁路口岸东川作业区,橙红色龙门吊正吊装机械设备,集装箱卡车在轨道间有序穿行。
“这座内陆口岸设计年吞吐量3050万吨,因省内产业规模所限,目前实际货物量还不到十分之一,如何破解?”在向到访的院士专家们介绍国际班列运行情况时,甘肃国际陆港相关负责人抓住难得的机会,抛出了萦绕心头的疑问。
“枢纽功能不能只算本地账。”中国地方铁路协会会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黄民指头压在兰州至乌鲁木齐的铁路标线示意图上,提出破局方向,“要利用好区位条件,更加注重货物中转和过境集散,尤其要利用好兰州到乌鲁木齐的西向通道,把货物流都吸引到这个通道上来。”
上面的场景,是中国科协日前组织的院士专家甘肃调研咨政活动的一个生动剪影。该活动是中国科协动员组织高端科技力量服务区域战略发展的重大活动,以“书记省长出题、院士专家作答”的形式开展,由地方提出调研问题,中国科协遴选相关领域专家组建调研组,通过调研破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协商对接,最终双方确定的调研问题集中在破解水资源短缺、承接产业转移、畅通向西通道、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建设新能源基地、打造寒旱农业示范区等领域,聚焦的都是制约甘肃发展的真问题:
“甘肃水资源总量不足和分布不均并存、资源缺水和工程缺水并存、有土无水和有水无土并存,特别是在河西走廊水资源供求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如何破解甘肃水资源短缺问题?”
“甘肃具备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的厚实基础,也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迫切需求,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未来产业、研发标志性产品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能否支持甘肃建设重大产业转移承接平台?”
“长期以来,我们对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自身特色、时代主题、相互关联价值阐释挖掘不足,能否请院士专家在此方面多出主意,帮助提炼根植甘肃的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推动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与活化利用?”
“甘肃东西横跨16个经度、南北纵深10个纬度、跨越4个气候带,具有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破解产业链条短、农业效益不高的难题,提高全产业链价值?”
…………
在调研启动前的座谈会上,甘肃省水利厅、发展改革委、文化旅游厅、农业农村厅等课题牵头单位负责人轮流发言,现场摆数据、亮短板,围绕发展现状系统梳理制约瓶颈,列出问题清单。一声声追问的背后,体现着当地干部群众期盼打通发展难点堵点的决心。
调研活动启动后,由中国科协统筹政策研究、产业经济、工程技术、区域发展等领域专家组成的7支跨专业调研组,分赴甘肃省相关部门单位、科研院所、企业及基层一线,通过实地考察、走访、线上线下座谈等方式,立体诊断发展瓶颈,把准省情脉络、开好破局良方。
中国科协战略发展部部长申金升表示,期待各调研组发挥人才优势的同时,紧密结合甘肃实际,因地制宜地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切实可行、贴合实际的解决方案。
“期待着院士专家发挥专业优势,多为甘肃发展带来‘金点子’,并把这些‘金点子’转化为推动发展的‘金果子’,切实放大调研咨政活动成效,助推甘肃发展。”甘肃省科协主席张世珍说。
(本报记者 尚杰 王冰雅 本报通讯员 李婧)
上一篇:郑秀明:乡间司法路上的温暖守护
下一篇: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