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四季在桑树下悬挂
创始人
2025-04-20 03:11:56
0

那棵桑树在我童年里活了十多年光景,后来便枯萎了。父亲将它锯倒,树根烧了柴火,树干做了床板。

初见那桑树时,我不过五六岁的光景。它在院外的果园里,果园是梯田状的,我们站在桑树下,只隔着一道矮矮的土墙,便能望见院里的窑洞和走动的家人。最妙的是桑树那根横枝,斜斜地伸向远方,仿佛在向过往的云朵招手。

春天的桑树最动人。惊蛰过后,光秃的枝丫上便冒出嫩绿的新芽,怯生生地探向天空。待到三四月间,桑树开花,淡黄色的小花藏在叶腋间,不仔细看几乎发现不了。四至六月间,桑树结果,结出青的、红的、紫的桑葚来。这时节,父亲总要在那横枝上为我们绑一架秋千——两根麻绳系于枝头,下端缚一块木板。父亲踩着木梯,将麻绳在横枝上绕了三圈,打个死结,末了还要用力拽几下试试牢度。母亲在下面扶着梯子,嘴里不住地念叨小心。

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轮流坐上去荡着,我排行最末,自然轮在最后,但我玩的时间总是最长。哥哥姐姐们轮番推我,我就像只小鸟似地飞向天空,又落回来,再飞出去。他们的笑声和我的尖叫声混在一处,惊得树上的麻雀扑棱棱飞走。我是他们最疼爱的小弟,这情分,至今想起,犹觉心头温热。

夏天的桑树是我们的乐园。茂密的树叶织成一把巨大的绿伞,投下的阴凉能盖住半个果园。蝉躲在枝叶间不知疲倦地鸣叫,偶尔有金龟子撞在树叶上,发出“啪”的轻响。大哥总爱背着我去够高处的桑葚,他的后背湿漉漉的。二哥会编些桑叶帽子给我们戴,那叶子过不了半天就会蔫头耷脑。姐姐摘了桑葚舍不得吃,用手帕包着说要留给母亲,结果汁水渗出来,染红了整块手帕。

最难忘的是桑葚熟透的时节。紫黑色的果实沉甸甸地挂在枝头,轻轻一碰就会掉落。三哥身手最敏捷,像只猴子似地蹿上树梢,专挑最紫的摘。我们在树下张开衣襟接,接不住的落在地上,溅出紫色的汁液。吃得满嘴乌紫时,姐姐就会用她的花手帕细细地替我擦嘴。她的手帕上永远带着淡淡的皂角香,混着桑葚的甜味,成了我记忆中最温暖的气息。

秋风起时,桑叶渐渐泛黄。我们喜欢在树下的落叶堆里玩耍,枯叶发出“沙沙”的脆响。有时一阵风吹来,金黄的叶子便纷纷扬扬地落下,像下了一场黄金雨。大哥这时已经很少回家,他在县城的新工作让他脱不开身。偶尔回来,他总爱站在桑树下发呆,手指摩挲着树干上那个已经模糊的刻痕,那是他初恋的名字。

冬天的桑树显得格外孤独。光秃的枝丫指向灰白的天空,像一幅用墨笔勾勒的写意画。下雪时,积雪压在枝条上,偶尔“咔嚓”一声断裂。二哥就是在这样一个雪天,离家去建筑工地的。

桑树一年年长高,我们也一年年长大。大哥进了县城的税务局,二哥去建筑工地做了技术员,三哥毕业后分配工作做了警察。姐姐辍学后嫁给了邻村的姐夫,出嫁那天,她回头看着落泪的爹娘,看了一眼那棵矗立在寒风中的桑树,泪水涟涟地走上了山坡,翻过一道山梁,随着唢呐声远去了。

只剩下我,还时常坐在桑树的秋千上发呆。秋千的木板已经被磨得发亮,麻绳也换了新的。十八岁那年,我穿上橄榄绿军装离开了老家。临行前一天的黄昏,我在桑树下坐了很久,金黄色的落日余晖把树影拉得很长很长。

当兵第二年,我获假回乡。走进果园,却见那桑树已经枯萎,叶子掉光了,枝干干裂,像个垂死的老人,向天空伸出枯瘦的手臂。后来父亲来信说,桑树死了,他把它锯了。父亲将树干做了床板,树根用来烧柴。信上说,锯树那天,母亲偷偷抹了眼泪。

如今大哥的鬓角已染霜白,当年那个青年已经退休,现在走路都有些蹒跚了。二哥的腰背不再挺拔,常年的工地生活让他的腰椎早早地发出了抗议。三哥的眉宇间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只有那双眼睛还像当年爬树时一样炯炯有神。姐姐的眼角爬上了细纹,可一笑起来的模样,还是当年那个用手帕给我擦嘴的小姑娘。

每当我们团聚,说起那棵桑树,说起紫黑的桑葚和吱呀作响的秋千,我们的眼睛总会亮起来,声音不自觉地提高,手脚比画着当年的情景。我们笑着,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穿着补丁裤子、光着脚丫在树下奔跑的年代。只是那棵见证我们成长的桑树已经不在了,就像我们的童年,永远定格在了泛黄的老照片里。

两年前的国庆节,父亲还兴致勃勃地带我去看老宅果园的梯田上生出的一株桑树苗。他粗糙的手掌轻轻抚过嫩叶,他说,可能是当年落下的种子发的芽。那时父亲的身子骨还算硬朗,谁能想到,就在那个飘雪的冬季,父亲竟像一片枯叶般悄然而逝。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那棵童年的桑树,永远苍翠在我的记忆深处,岁岁年年,生生不息。当有一天我也老去,当我们的故事都被时光模糊,但愿还有那么一棵桑树,在某个童年的院子里,静静地生长,静静地见证,静静地守护着那些永不褪色的记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新闻随笔】“买全球、卖全球”... 转自:光明日报【新闻随笔】   2025年4月18日,为期6天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以下简称...
一座城市的“请战书”① 转自:沈阳晚报  □伏桂明  走进沈阳的1950-1953,情感总是那么饱满,话题总是说不尽。  以...
以主动“赢商” 转自:沈阳日报  □孙连宇  近日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咬定目标、加压奋进,强攻二季度、...
沈阳全面启动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 转自:沈阳晚报  本报讯(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记者张一弛)4月18日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为进一步...
什么叫干眼病? 什么叫干眼病?是由于眼镜过度疲劳造成的,干眼病的主要症状是眼睛有干涩,灼痛感,眼屎较多;眼酸、眼痒、...
怎么学会说话与人沟通技巧 怎么学会说话与人沟通技巧要想学好说话与沟通技能,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相应的看些书,然后将书上的这些技能...
“沈水之阳 书韵流芳朗诵会”举... 转自:沈阳日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刘国栋)4月19日,2025世界读书日“沈水之阳 书韵流芳朗诵会”...
谷雨染春深 转自:沈阳晚报  □侯进元  四月中下旬,晨光悄然融入谷雨的柔情,世界仿佛被一场温柔的梦包裹,变得湿...
东北首个冰淇淋博物馆年底“甜蜜... 转自:沈阳日报  4月18日,米开朗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与辽宁七星方圆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正式签约,米开朗冰...
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商会成... 转自:沈阳日报  本报讯(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傅淞岩)4月15日,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商会成...
植下希望 种下美好 转自:光明日报
2025年东北三省一区跳绳公开... 转自:沈阳日报  本报讯(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丁瑶瑶)4月19日,“体彩杯”2025年东北三省一...
以“轻量化骨骼”托起C919的... 转自:沈阳日报  在国产大飞机C919翱翔蓝天的壮丽图景中,沈阳昌兴复材航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
一季度我国测绘地理信息数据需求... 转自:光明日报本报北京4月20日电 记者杨舒日前从自然资源部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5年一季...
昆剧《世说新语》重构魏晋风度   本报讯(记者 王润)《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体小说,字里行间生动传神的“...
创新“头雁”,还看首都北京!   编者按  AI第一城、独角兽第一城、“小巨人”第一城……提起首都北京,科创绝对是一个高频热词。2...
【我在现场】西辽河“听水” 转自:光明日报【我在现场】   4月6日傍晚,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门达镇四合村党支部书记叶明——记者...
耐心沟通拆除楼顶私搭鸽棚   有市民近日向12345热线反映,西城区南华里社区楼顶有人搭建鸽棚饲养鸽子,不仅扰民,随着天气变热...
《中国2024年度重要医学进展... 转自:光明日报本报北京4月20日电(记者金振娅)中国医学科学院20日在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发布《中国2...
扬帆共启新航途   4月,东南亚繁花满树,青翠满目。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成功召开后不久,习近平主席2025年首次出访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