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看到家里的保姆去开门,坐着的崔希茹立马站了起来,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还拍起手来——她知道,自己的老闺蜜邢海泉来了。
老闺蜜一进门,崔希茹马上上前拉住她的手,比划起来。“她问我的鞋子厚不厚,冷不冷,今天降温了。”邢海泉为记者翻译道。
今年75岁的崔希茹天生聋哑,老伴儿走得早,儿子做过手术身体不好,她一直一个人住,生活苦闷。2010年,刚退休的邢海泉搬进西城区京畿道社区,一个偶然机会,结识了家住10号楼的崔希茹。
那一天,崔希茹去社区找工作人员,但她比划半天,工作人员也弄不明白她在说什么。这时,他们找到了热心肠、会手语的邢海泉——只比崔希茹大一岁的邢海泉,退休前一直在民政系统工作,十几岁的时候,在聋哑同事的帮助下,她也学会了手语。
“我马上过去!”邢海泉二话没说,马上赶到社区,当起了翻译。通过手语沟通,邢海泉了解到,因为家里房子的问题,崔希茹和兄弟姐妹闹了些不愉快,便想找社区人员倾诉。
邢海泉坐下来,听崔希茹慢慢“诉说”,渐渐了解这位老姐妹的身体和家庭情况。“我与他们接触过,我清楚,聋哑朋友心眼特别直和实。”邢海泉还叮嘱社区工作人员,“以后她有什么事儿需要帮忙,随时和我说。”
没过多久,社区还真又找到了邢海泉。当时,社区启用了门禁,崔希茹还没来得及录入信息,在门禁处被“卡”住了。她急得直嚷嚷,邢海泉被叫去帮忙。见到邢海泉,崔希茹才冷静下来。“我是想出去买个包子吃,我出不去……”她比划道。
“别着急,你血压高,千万不能生气。”邢海泉安慰她,“走,我带你去吃包子。明天,再带你去办一下门禁,以后进出就方便了。”看明白邢海泉比划的手语,崔希茹终于笑了。
自此,邢海泉渐渐走进了崔希茹的世界,成为她的“守护星”。小区里,邢海泉只要出来散步、聊天,总会惦记着崔希茹出来没有。如果几天没见,邢海泉就会上门看一看,“怎么这么久没出门?”
有一次,做完饭的崔希茹出门倒垃圾,风一吹,门关上了,自己被关在了门外。从那之后,邢海泉与崔希茹定下了三条约定:出门带钥匙、做饭记关火、看好水龙头。如今,这三条提醒还贴在崔希茹家的玄关和门上。
怕崔希茹闷在家里难受,邢海泉还带着崔希茹出去玩。颐和园、北海、天安门、农贸大集……有了老闺蜜,崔希茹能到公园看花开,到农贸市场买东西。
“真心换真心。你对她好,她就会对你好。”邢海泉说,“一出门,她就紧紧挽着我;有时我鞋带松了,她马上帮我系;下午出去,总会问我饿不饿,要买东西给我吃。”
帮助崔希茹,不仅要帮着她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还要帮她融入社区大家庭。邢海泉是社区公益活动常客。而现在,每次社区有活动,邢海泉就领着崔希茹一起去。手工制作活动时,邢海泉坐在旁边,帮助她完成精美手工艺品;社区老年运动会,邢海泉全程陪伴,鼓励崔希茹参与各项运动……曾经愁眉不展的崔希茹逐渐开朗起来。
这些年,总是有邻居开玩笑地问邢海泉:“你天天照看她,一个月给你多少钱啊?”还有人问:“万一你把她带出去,摔倒了或出个事咋办,怕是担不起这个责任呢!”邢海泉笑着说道:“能住在一个小区是缘分,她有困难我必须伸出手,我愿意照顾这个妹妹。”
“比亲姐妹对我还好。希望下辈子我们还做姐妹,我来守护你。”崔希茹比划着。在她的眼里,邢海泉就是自己的“守护星”。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