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 张忠德
只要线上支付少量服务费,牧场便可代养牛,还能帮忙出售获利,竟有这般两全其美的好事?上海警方查明,张某等人宣称在澳大利亚有养牛牧场,打造“互联网+产业集群化发展”新模式,把养牛包装成理财产品,线上投资认养,就能收获6%-12%的养殖收益。近期,这种“云养殖”“云种植”“云种菜”等“云养经济”在互联网上流行起来。警方提示,以“云养经济”“新型农业”为幌子的非法集资犯罪花样繁多,投资者要提高警惕。(4月15日《人民日报》)
“云养经济”本是科技助力农业、推动产业升级的创新路径。然而,当不法分子将其包装成非法集资的工具时,这一创新模式便失去了原有的光彩。张某团队通过精心制作的宣传视频,鼓吹自家在澳大利亚的牧场规模宏大、专业团队实时监测、承诺原价回购等,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目光。吴先生便是其中的典型受害者,他被前期的“甜头”所迷惑,一年多内陆续投入300万元,最终却血本无归。原来,张某团队的牧场是租的,牛是借的,所有承诺都是精心编造的谎言。这种“击鼓传花”式的诈骗,正是利用了大众对新兴经济模式的不了解,将互联网技术变为犯罪手段。
“云养经济”骗局频发,暴露出非法集资的新特点。其一,打着“产业创新”旗号,模糊商品交易与金融投资的界限。正常的农业认养,投资者需承担市场风险,而这些骗局中的“云养”却承诺“保本付息”,本质是以农业为幌子的保本理财。其二,资金流向隐蔽且私人化。多数资金并未进入实体产业,而是在关联账户间流转,形成“资金池”,用于填补资金缺口或个人挥霍。其三,利用信息不对称营造“科技迷信”。伪造监控画面、出具虚假报告,让投资者误以为掌握养殖动态,实则对资金去向一无所知。
面对“云养经济”潜藏的重重陷阱,投资者、监管部门和社会需携手共筑防线。投资者要以常识为指引,明白农业养殖受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影响,不存在“稳赚不赔”的情况。借助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仔细核查企业资质,对毫无实体产业支撑的“空壳平台”坚决说“不”。保持理性,不被“区块链溯源”“跨境产业链”等花哨概念迷惑,坚守“看不懂不投资”的底线,对“无风险高回报”的诱惑时刻保持警惕。
监管部门要积极行动,构建跨部门监管机制,明确互联网农业合规范围。严禁将养殖项目拆解成理财产品售卖,运用大数据严密监测资金流向,从根源上遏制非法集资“资金池”的产生,让监管跑在骗局前面。社会层面应通过曝光典型案例、普及金融知识,帮助公众看穿“创新”外衣下的诈骗本质。尤其关注中老年群体与新市民等易受骗人群,通过社区讲座、短视频等形式,提升全民风险防范意识。
从“云养牛”到“云种菜”,骗局包装不断变换,但非法集资本质始终未改。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当下,我们既要拥抱“互联网+农业”的创新,更要警惕借创新之名行骗的违法行为。投资者的财富积累不易,只有擦亮双眼、坚守理性,才能让“云养经济”回归正轨,助力产业升级,而非沦为不法分子的“财富收割机”。
责任编辑:曹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