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我上大学期间,《百家讲坛》特别受欢迎,那时根本没敢想过自己也能成为这个节目的主讲老师。”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陈晨这样回忆与《百家讲坛》的渊源。
如今,由陈晨主讲的系列节目《嗨!博物馆》(第一部)已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栏目播出。近期,他正忙于录制第二部,为进一步推广博物馆学做准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陈晨讲述了一位博物馆学者的科普“破圈”历程。
好事多磨 初试“讲坛”受挫
2016年,陈晨从天津博物馆调入天津师范大学任教,先后开设了“中国古代书画”“博物馆展览策划”等专业课程。作为一名“85后”高校教师,他敏锐察觉网络视频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坚持通过网络平台分享课程,和年轻人进行互动。
2021年,陈晨在“慕课”平台开设的“古画之美”系列课程得到《百家讲坛》主创人员的关注,节目组邀请他筹备课程并进行数次试讲。遗憾的是,受诸多因素影响,原定主题两度搁浅。他耗费两年完成的节目策划案和包含近8集内容的文稿,失去了和观众见面的机会。
陈晨并未止步,继续坚持博物馆学的科普工作。2023年伊始,他出版新书《如何看懂一座博物馆?》,从博物馆的基础知识讲起,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切身感悟,为普通观众介绍该如何理解博物馆,内容深入浅出,语言生动活泼,社会反响热烈。这时,《百家讲坛》节目组再度抛来橄榄枝,有意让节目主题延续著作主题。他当即答应,准备在专业领域大展身手。
“进京赶考” 严谨设计内容
《嗨!博物馆》原名《如何看懂一座博物馆》。陈晨拿出开设专业课的严谨态度,搭建知识体系,设计课程内容,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谈及录制过程,陈晨用“进京赶考”形容当时感受到的巨大压力。节目组要求主讲人脱稿讲授全部内容,他需要逐字背诵每集长达万字的讲稿,有时半个月就要连续录制4集,也就是需要一次性背下约4万字讲稿。他在高压之下的表现并不稳定,“第三集讲故宫时,我的语速就有些快,观众未必能注意到,但熟悉我的朋友和学生会察觉细微的不协调之处”。随着录制工作推进,他逐渐进入状态,能够“分出精力调整表情、语气”,进一步提升授课效果。
在陈晨的规划中,《嗨!博物馆》系列共有三部。“第一部围绕博物馆本身的类型、规模、历史文化整体介绍;第二部聚焦文物本身,为观众介绍文物的类型、来历和相关知识,让观众感受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第三部还处于构思阶段,预计会采用不同于前两部的全新视角。”陈晨强调,他希望观众能通过《嗨!博物馆》接触到博物馆学相关知识,逛博物馆也能“逛出门道”。
迎接热潮 提升观展质量
《嗨!博物馆》(第一部)共10集,重点解读24家国内博物馆。陈晨表示,全国博物馆数量已超6800家;从业16年间,他已走访全国3000余家博物馆。
“每当看到观众触摸展柜玻璃时,我总忍不住上前制止。”作为长期关注博物馆的学者,陈晨对近年“博物馆热”感受复杂。他经历过博物馆的“冷板凳”时代:“有时候一场很好的展览冷清许久,突然进来几位观众,围上去的讲解员比观众还多。”十余年后,博物馆一跃成为名副其实的“流量明星”,重量级大展让游客在博物馆大门外排起长队,陈晨却开始担忧参观质量:“如同老旧小区未规划充足车位一样,多数博物馆尚未做好应对全国性参观热潮的准备。博物馆要提升管理能力,为应对各种极端状况提供可执行的预案。从博物馆工作者的角度来说,我们的观念需要与时俱进,一方面要满足观众对文化的热情,另一方面也要引导观众,让他们不仅满足于‘看得见’,也进一步实现‘看得懂’。”
陈晨认为,博物馆不是游乐场,而是与文明对话的殿堂。他将继续通过包括参与《嗨!博物馆》主题节目在内的一系列文化传播工作,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下一篇:首个跨境投资机构落户高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