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往往藏在背街里巷、校门口、停车位这些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细节里。杂物堆积侵占人行便道、“僵尸车”长期霸占公共车位、摊贩占道影响校园秩序……这些看似琐碎的“小问题”,实则是影响市民幸福感、考验基层治理智慧的“大课题”。
从蓟州区人民西路的“还路于民”,到红桥区西关外大街的“僵尸车”清理,再到南开区红日路的“护学行动”,我们看到了市民通过“政民连心桥”积极发声,也见证了基层部门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的转变。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共同逻辑:城市管理既需要执法的力度,也需要服务的温度;既要“立行立改”疏通堵点,更需“标本兼治”建立长效机制。如何让治理更精准?或许可以尝试“技术赋能+共治共享”——用智能监测破解“游击战”,用限时摊位平衡民生需求与市容秩序,用资源置换引导市民自觉参与。城市的文明底色,正体现在对这些“顽疾”的持续攻坚中。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解题思路”,让每一个诉求都能落地有声,让每一条街巷都成为品质生活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