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报
黄河安澜,国之大计。日前,国务院批复同意《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到2035年,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9.60万平方千米。作为国家级国土空间专项规划,这是黄河流域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也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流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能源粮食安全基础不断巩固,高质量发展亮点不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站到了更高起点上。
从三江源头到渤海之滨,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坐标”,可以守护母亲河安澜、激活流域发展动能。在上游,三江源国家公园严格限制开发活动,林草覆盖率突破74%,湿地植被盖度稳定在66%左右。在中游,陕西省实施湿地保护项目45个,恢复退化湿地2万亩,保护湿地10万亩,187万亩湿地纳入生态红线保护范围、占全省湿地面积的40.47%。在下游,山东省以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等生态敏感区为重点,严肃查处私采滥挖、非法开采等违法行为。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依然脆弱,仍有不少难题需要进一步破解。守牢生态保护红线,才能筑牢高质量发展底线。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可以将黄河流域最重要的水资源,以及耕地、林地、矿产等自然资源保护起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永续性的生态支撑。
全面巩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进一步强化黄河流域相关省(自治区)空间协同,细化完善“三区三线”管控政策,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持续优化空间格局,推动城乡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发展。要将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高山草甸、草原、湿地、森林生态系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强化保护和用途管制措施,降低人为活动过度影响。
系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以最大限度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功能性为前提,科学统筹农业、生态、城镇空间,守好黄河流域自然生态安全边界。《规划》提出,在黄河源区,一体化保护高寒地区生态系统整体性,以自然恢复为主全面推进黄河源区生态修复。在黄河“几”字弯地区,重点治理晋陕宁蒙黄土区水土流失,打造规模连片高质量的粮食生产基地,推进沿黄城市集聚集约发展,坚决遏制挖湖造景。在黄河下游地区,实施滩区差别化空间管控,强化黄河入海口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保障。
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红线划好,更要守好。生态保护红线的实质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必须严格执行,不允许拆东墙补西墙,要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同时,生态保护红线内不是无人区,也不是发展的“真空区”。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差异明显,要按照划管结合原则,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齐心协力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我们要认真对照《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要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动黄河流域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