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团结报
□ 李 筱
近日,在武汉体育中心,歌手刀郎的演唱会还未开场,场馆外已人潮涌动。刀郎的演唱会门票一度被黄牛炒至上万元,却还是一票难求。“刀郎才是现在真正的‘顶流’。”帮家人抢到一张原价票的小宗告诉记者。
近年来,全国演出市场供给丰富,需求旺盛。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48.84万场,同比增长10.85%,票房收入579.54亿元,同比增长15.37%。截至目前,2025年全国演出票房已达23.35亿元。
演出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各类演出形式百花齐放——从周杰伦、张学友等华语乐坛常青树的万人演唱会,到草莓音乐节、乌镇戏剧节等文化IP的火爆,再到沉浸式话剧、脱口秀等新兴演出形式的兴起,“演出经济”正在成为拉动文化消费的重要引擎。
这些现象共同勾勒出中国演出市场的蓬勃图景。表面上看是票房数据的跃升,本质上是我国消费升级的生动写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增长9.8%,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3%。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文化消费正从生活调剂转变为生活必需。
明星效应和粉丝经济的蓬勃发展是推动演出市场繁荣的核心动力。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粉丝的消费行为已经形成完整的生态链,他们不仅愿意为高价门票买单,还会积极参与周边产品购买、现场“应援”等活动。这种“社群化消费”,即通过粉丝社群形成的衍生消费生态,大大提升了演出的商业价值,也改变了传统的演艺产业盈利模式。
与此同时,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也为演出经济提供了双重助力。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深化线上线下、商旅文体健多业态消费融合,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各地政府也将音乐节、戏剧节等演出纳入城市文旅规划的政策导向,为行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而5G、4K/8K、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则不断拓展着演出的可能性边界。
消费理念和行为的转变为演出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从产业链角度看,一场大型演唱会的举办能够直接带动票务平台、场馆运营、舞台搭建、安保服务等十余个相关行业的发展;在文化层面,演出经济的繁荣为艺术多样性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同时,以演出市场为核心,也触发了另一种经济业态。音乐节、戏剧节等文化活动正成为城市文旅的新名片。以阿那亚戏剧节为例,这种“海边剧场+跨界艺术”的创新模式,不仅让秦皇岛一个小众社区蜕变为文艺青年的打卡胜地,更带动了当地民宿、餐饮等配套产业的升级发展。
然而,在演出市场高歌猛进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隐忧也逐渐显现。票价泡沫化和黄牛乱象首当其冲,部分热门演出票价动辄上千元,甚至出现数万元的“天价票”。实名制购票政策令黄牛倒卖门票问题得到了一定的好转,却又催生出专业化的代拍产业链。据了解,根据门票价格和演出热度不同,一张门票的代拍“手续费”在几百至数千元不等。
内容同质化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在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不少城市的音乐节已公开售票,但不少乐迷发现,一些音乐节之间的演出阵容高度相似。“音乐节期间,歌手们都在到处赶场。”某乐队的粉丝告诉记者。
要实现演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多方位的保障体系。在行业监管方面,应明确对黄牛、代拍等行为的界定和惩处标准。在内容创新方面,应当鼓励差异化发展,既要扶持非遗戏曲、实验戏剧等小众艺术形式,也要探索“演出+文旅”“演出+餐饮”等创新模式。技术进步也将为行业发展提供新动能,线上付费直播、VR观演等新形态可以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演出经济的爆发式增长是我国文化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但其长期价值取决于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动态平衡。如果一味追逐短期利益、哄抬票价,市场终将透支观众的信任;只有坚持内容为王、合理定价和规范运营相结合,才能将当前的“演出热”真正转化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毕竟,只有回归艺术本质,立足观众需求,才能让演出经济走得更稳、更远,真正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上一篇:关税之战凸显中国经济韧性
下一篇:兰州陇原竞技U21联赛首战告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