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一些县乡走访发现,部分县域青年面临的婚嫁难题突出,农村大龄男青年娶妻难,县城女青年不易嫁。黄淮平原一农业县2024年结婚4100多对,比2023年减少约1000对,与2019年相比减少3000多对,结婚登记数量呈下降态势。
受访干部专家分析,县域结婚登记数量下降,受男女比例、高额彩礼、观念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其中,县域婚恋市场中“‘村男’难娶,‘县女’难嫁”的结构性矛盾尤其值得关注。
彩礼高是“一道坎”
“30岁以上未婚男青年有100多个,其中一个110多人的村民小组,就有7个未婚大龄男青年。”记者在淮河流域一县采访时,一位老支书根据自己的追踪统计算了一笔“婚恋账”,这个约5200口人的村庄,近年来婚嫁喜事越来越少。
“最近几年说媒越来越难,女孩太少,彩礼太高,十里八乡定亲的越来越少。”春暖花开正是说媒的好季节,记者碰到的贾大爷却没有忙着“牵线搭桥”,而是和其他几个“媒人”围坐一起打麻将。
受访干部认为,男女比例失衡和结婚彩礼较高是农村男青年结婚难的直接原因。
多位村干部、村民反馈,1990年到2000年左右,当时部分村民受制于“重男轻女”传统观念,一些家庭在生育时“要男孩,不要女孩”,造成农村性别失衡,如今这一群体到了婚嫁年龄,出现结婚难问题。
以现在步入结婚高峰期的2000年新生儿数据为例,国家人口普查年鉴数据显示,2000年出生比大概为118.23,其中男生783万,女生662万,男生比女生多121万。部分地区男女比例失衡,在“物以稀为贵”的朴素逻辑下,彩礼自然水涨船高。
“彩礼下来得二三十万,就这还不算买车买房的费用。”在黄淮平原一农业县,60多岁的村民余文林叹气道,最近六七年村里结婚花费一年高过一年,“光我家附近没结婚的男青年都有七八位,彩礼高是一道坎。”
“虽然村里也在开展移风易俗,倡导彩礼不超过6万元,但是人家私下给钱,你也管不了。”一位村支书说。多位农村“媒人”告诉记者,在不少村庄,女方对男方家庭结构也有要求,“一家一个男孩”结婚负担小更吃香,“一家兄弟两个”负担重不好找。
此外,受访男青年父母吐槽,适婚青年“自己不着急,父母干着急”的现象凸显,给孩子介绍相亲,他压根就不去,问他想不想结婚,就说没啥想法,“自己挣钱自己花,孩子倒是可得劲儿,父母愁得白了头。”
圈层错位严重
一位在乡镇政府工作的年轻女干部告诉记者,她今年27岁,憧憬爱情,但在乡镇工作很难找到合适的对象。“我身边很多高学历女性都相信爱情,两个人在一起,必须‘三观一致’,认知得契合,我的要求并不高。”该女干部说,自己在乡镇已属于大龄“剩女”,父母也给压力,也一直介绍相亲,但始终找不到满意的对象。
在县城、乡镇,体制内女性不好找对象是不少地方面临的共性问题。淮河流域一位县教体局干部说,拿教育系统来说,招聘的女教师很多,有的学校女教师比例甚至超过九成,她们工作后找到合适的对象很难。
“A男找B女,B男找C女,剩下的是A女和C男。”一位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的干部说,现在女性也都外出上学、务工,见过世面,独立性更强,在县城有正式工作的女性都很优秀,但县域范围内“门当户对”的男性相对较少,导致这批优秀的女性也很难找对象。
沿黄一县的爱心联缘交友中心是一家婚恋公益组织,成立于2019年,已为6000多位单身男女提供牵线搭桥服务,并帮助300多对青年男女步入婚姻殿堂。
记者浏览了2024年10月中旬一次活动的登记表,名单上男女各40余人,其中男性多为大专以下学历,不乏初中、中专学历,女性则多为本科以上学历,且多为教师或公职人员。该公益组织负责人告诉记者,县城的教育、医疗系统,有不少高学历女性,和他们学历层次相当的男性,很多去外边闯荡,留在县域内的高学历男性相对较少。
“县城婚恋市场是典型的错位状态,优秀的女孩和条件相对较差的男孩都不好找对象。”爱心联缘交友中心“红娘”杜大姐是当地民政局退休干部,她说,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提升、经济独立,她们愈发注重情感价值和个体幸福,强调“尊重多元”“自主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婚姻与家庭社会学研究室主任马春华认为,结婚率持续降低原因复杂,除了高额彩礼、出生性别比、社交圈过窄等因素外,还有一些社会性因素影响,比如家庭劳务分工不平等,不少女性仍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而家务劳动的价值却不被承认。同时,青年群体思想观念改变,一些青年追求先立业、再成家。
疏堵结合营造友好环境
多位基层干部表示,要积极营造婚恋友好型社会,打造公益性婚恋服务平台,为男女青年“相识、恋爱、结婚”牵线搭桥、保驾护航。
首先,广泛拓展“牵线搭桥”渠道,打造具有公信力的婚恋服务平台。当前,相对静态、稳定的农村社会发生巨变,血缘、地缘等乡土关系淡化,村里传统的“媒人”不了解外出青年的情况,作用空间有限。未来,应加大婚姻服务类社会组织、中介组织建设,更好服务青年男女婚恋需求。同时,持续倡导简约的婚嫁礼仪,减轻青年群体走向婚姻殿堂的“入门包袱”。
其次,加强青年婚恋观引导,提升青年社交能力。在网络时代,部分青年沉浸虚拟世界,现实社交意愿降低、能力下降。爱心联缘交友中心负责人说:“有的青年学历高,但是得手把手教他谈恋爱,聊天都不知道咋开口。”面对这种现象,需要重视在学校、社区对青年群体进行婚恋观教育,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最后,要统筹考虑工作、婚育、养老问题,积极营造婚恋友好型社会。在工作环境、休息制度、婚嫁消费、青年购房、托幼养老等方面打出“组合拳”,为本就婚恋困难的青年男女营造适宜环境、减轻“后顾之忧”。
马春华认为,一方面,大操大办、天价彩礼等陋俗当抵制,“堵”住哄抬彩礼、索要高价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文明乡风,“疏”通移风易俗的现实堵点。相关治理应该兼顾传统礼俗的合理性与现代法治精神,通过“疏堵结合”的长期努力,实现彩礼从“利”回归“礼”,构建婚姻情感本质与社会文明相协调的新风尚。
当前,不少地方已经探索建立“公益红娘”等婚恋服务队伍,并在延长婚假和生育假、提供托育服务等婚育支持政策上积极作为,期待有更多的好政策出台,让青年婚恋“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