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丹丹
“准备好了,大幕拉开,演出即将开始!”兵团歌舞剧团舞蹈队副队长芦阳激昂的声音,每日都会在排练厅中准时响起。紧接着,一声干脆利落的“音乐——起”,旋律瞬间流淌而出,芦阳与同事们的排练正式开始。
他们曾在春晚舞台那璀璨的聚光灯下,凭借短短30秒的精彩呈现,让全国观众眼前陡然一亮。回忆起2024年央视春晚喀什分会场的排练时光,芦阳感慨万分:“那时的氛围紧张而又热烈。每一位舞蹈演员的笑容,都经过了精心的表情管理;每一个转身的角度,都经过了上千次的精确校准。当45双手同时整齐扬起的瞬间,我仿佛目睹了兵团精神动人且耀眼的模样。”
演出当晚,舞台上的芦阳和演员们,用舞蹈语言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美轮美奂的舞台盛宴,赢得了台下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在这荣耀的背后,是芦阳对每一个舞蹈细节近乎苛刻的打磨。
翻开芦阳的工作日志,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春晚舞台的30秒,需要3000小时的准备。”这种近乎执着的敬业精神,源于他平日里的艰苦训练。
说起柯尔克孜族舞段《舞乐新疆》,芦阳记忆犹新。作为这个节目的领舞,他也是唯一一位手持柯尔克孜族传统乐器库木孜的舞者。这段舞蹈不仅动作速度快,还需要配合库木孜做出大幅度的动作,对舞蹈演员的专业素养是极大的考验。因此,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艺术功底在这时显得尤为重要。
在日常训练中,芦阳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他紧握着库木孜全情投入的样子,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他和手中的乐器。芦阳说:“作为舞蹈演员,必须把每次排练都当作正式演出,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只有这样,在真正登台时才能从容不迫,展现舞蹈的魅力和深刻内涵。”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舞台大幕拉开的那一刻,芦阳光芒万丈。他的舞步轻快且有力,节奏精准犹如鼓点;身姿刚健苍劲,尽显阳刚之气。每一个动作都饱含力量,每一次转身都韵味无穷,将柯尔克孜族人骨子里的豪放与热情演绎得淋漓尽致,让台下观众深深沉醉。
身为兵三代,兵团精神如同流淌在芦阳血脉中的基因,自始至终与他的艺术生命紧密交融,难解难分。在《戈壁青春》《老兵故事》等经典剧目中,芦阳作为领衔主演,用极具感染力的表演,将兵团精神演绎得鲜活生动,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诉说着兵团精神的深刻内涵。
在演绎《戈壁青春》时,芦阳全身心地沉浸在青年建设者的角色之中。他舞动时,裙摆飞速旋转,身姿笔挺如松,一招一式间,都带着观众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激情似火、热血沸腾的岁月。他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将“献了青春献终身”的兵团情怀,具象化为舞台上一个个震撼心灵、令人动容的画面。
在《老兵故事》里,他运用肢体动作,展现老一辈军垦战士的沧桑过往与面对困难的坚韧不拔。于芦阳而言,参演《老兵故事》,远不只是一场艺术表演,每一次全身心投入排练与演出,都是他与兵团历史的深度对话。
正是这种源自代际传承的使命感,如同一双无形却有力的大手,稳稳托举并推动着芦阳,使其在舞蹈创作的漫漫长路上不懈前行。
尤为难得的是,芦阳已连续16年荣获兵团歌舞剧团 “优秀演员”称号。荣誉加身并未让他有丝毫懈怠,他的内心始终怀揣着如“新兵”一般的赤诚与热忱,对艺术的追求依旧炽热如初。
时光流转,诸多事物都已悄然改变,然而,始终不变的,是练功房里那盏每天最早亮起的灯。如今,身为兵团舞蹈家协会副秘书长的芦阳,已荣获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和美丝路”奖、第七届“天山文艺奖”、2024年兵团“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大奖,已然成为兵团文艺界的一面旗帜。
作为一名年轻的艺术工作者,芦阳坦言:“舞蹈演员看似风光无限,一路走来的艰辛却鲜为人知。但只要心怀热忱,再苦也能乐在其中。”
上一篇:形态各异的俑,破译古代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