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安晚报
家乡山多,竹也多。山里的野竹泼辣得很,落到哪儿都是一大片。竹多,笋就多。“无数春笋满林生”,家家餐桌有野鲜。
喜食野蔬的山里人,喜欢赶早吃嫩笋。啥时有笋了,有经验的村民,足不出户,掐指算算青蛙咏春的日子便知道了。
这样说来,睡在地下的春笋应该是被蛙声叫醒的,否则,怎么会不早不迟蛙声如鼓的时候,一个个急不可耐地破土而出?
与别的幼苗不同,刚刚出土的春笋虎头虎脑,像一个个无畏的勇士。裹得严实的胎衣,犹如征战铠甲;锋利的笋尖,恰似一柄行走天涯的利刃。虎虎生威的模样,给春天平添一股朝气,让人间多了一道美味。
春笋年年生,村民年年食。采笋人前脚走过,后来人追踪而来;今天采过的地方,明天又冒出一大片嫩笋。家乡有句俗话:踩不死的野草,采不完的野笋。采笋季过去,一批新生翠竹在春风得意中高高摇曳。
采回家的嫩笋,若是鲜吃,将嫩白的笋肉拍扁,切成条,焯水,与鲜肉一块红烧,荤有肉香,素有笋鲜;吃不完的鲜笋,焯水后晒干,某一天食之无味,想到笋干,便又有了味蕾之欢。
一碟春笋,在春光明媚的日子端坐于饭桌,从此,一年的饮食生活会有它鲜美的过往,一生的深刻记忆便有它永久的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