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邓钺洁
4月1日,站在遵义市湄潭县核桃坝村的高地上,党总支书记罗贵林指着村里的千亩生态茶园感慨:“前年这时候,我还以为要守着老茶园过一辈子。”
作为省级“头雁”学员,他两年前在浙江大学接受了为期3个月的现代农业培训,带回了“智慧茶园管理系统”。如今,手机App就能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无人机实现精准施肥。新的种植和管理模式节约了人工成本,提高了亩产。带动137户茶农人均增收1.2万元。
这场观念改变引发的产业蜕变,源于我省2022年启动的贵州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
针对乡村产业“缺能人、少技术、难持续”的痛点,项目陆续在浙江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开展,对层层遴选出来的贵州乡村振兴产业带头人进行培训。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开展“头雁”培育23期,培育“头雁”2360人。
“培训既有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专业技能、调研实践等课程,又能在各高校的实训实践基地现场体验,后续还有专家导师围绕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品牌营销、新媒体运营等进行跟踪指导,大大增强我们的经营管理能力、产业发展能力、生产实战能力以及联农带农辐射能力。”参与培训的学员们表示收获满满。
“我们作为涉农中小企业,目前最欠缺的就是经验。课堂上老师讲的满满都是‘干货’,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别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相信以后会少走很多弯路。”2024年贵州省“头雁”项目培育班学员、贵州海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博说。
去年,在上海交大的“头雁”课堂上,《乡村振兴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农旅电三结合是致富法宝》《互联网+智慧农业》《农产品品牌知多少》等精品课程让杨博受益匪浅。回到兴义市后,杨博着手发展魔芋精深加工,并对接省外“头雁”学员资源,打开了产品销路。
“通过交流分享,我了解到班里许多同学都在做农产品电商行业,我想利用这次学习机会,在上课之余和同行们多学习新知识,提高我对农业行业的认知。”2024年贵州省“头雁”项目培育班学员、遵义市余庆县杜兰特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于丹妹说。
“以前在农旅一体化发展方面,我们没有长远规划,也没有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这次经过系统性学习以后,我们通过老师给到的各种案例开了眼界,对农旅一体化管理有了更多元的了解。这次学成回乡后,我将带领村民们盘活我们的民宿资源和特色产业资源,让农业成为三产融合发展的坚实基础。”2024年贵州省“头雁”项目培育班学员、安顺市平坝区大尧村党支部书记王桃红说。
在六盘水市水城区食用菌产业园,“蘑菇教授”张广莉的实验室总是彻夜通明。这位从贵阳学院下沉的科技特派员带着“头雁”学员王兴华攻关菌种改良。“我们开发了适合高海拔种植的低温菌株,菌棒污染率从15%降到3%以下。”王兴华创建的菌棒工厂,如今为周边6个乡镇供应菌种,带动800多农户户均年增收超4万元。
“出山”学本领,返乡创佳绩。这样的故事随着培训的深入开展,还在黔中大地频频上演。
“人才振兴要‘通渠引活水’。”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已超136万人,但人才结构不优、素质不高、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迫在眉睫。“头雁”培育因此诞生。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王文虹介绍,贵州省以实施“头雁”项目为抓手,改变了以往短期化、单一化的乡村人才培育方式。在内容上,“头雁”项目帮助各类带头人补上市场营销、金融管理、品牌打造、电子商务等能力短板;在方式上,项目以高校定制化集中授课、学员线上线下交流学习、考察互访、导师一对一带动的方式进行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支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适应的农村产业带头人“头雁”队伍正在逐步发展壮大。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产业要振兴,人才是关键。随着项目的持续开展,将有更多的乡村复合型带头人学成归来反哺乡村。“当每个产业都有“领飞头雁”,每个村寨都有“永久牌”人才,乡村全面振兴就有了最坚实的翅膀。”王文虹说。
下一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