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沈阳晚报
□伏桂明
1948年冬天的沈阳,刚刚接管这座城市的中国共产党人很忙碌。
在今天,烟囱冒烟,意味着污染。然而,在那个年代,冒烟的烟囱才是希望、活力和生产力。当时沈阳城里工厂林林总总,却是一派凋敝景象,百废待兴,没有冒烟的烟囱,一些厂区杂草丛生。恢复生产,让烟囱们冒烟,那是当时他们唯此为大的事情。
有两份文件很能说明“烟囱冒烟”到底有多重要。
一份是东北野战军最高指挥部在11月1日沈阳解放的前一天发出的命令,内容是:“沈阳为我东北最大的工业城市,我们占领后即可完全巩固,对整个人民战争将有极大贡献。故各部必须力加保护,且该市外侨甚多,我军之一切行动极易引起国际注目,各部均需严格遵守我党政策,切实维护纪律。”
另一份是1948年11月3日沈阳解放的第二天,来自西柏坡中共中央的贺电:“热烈庆祝你们解放沈阳,全歼守敌,并从而完成解放东北全境的伟大胜利。东北是中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最大的中心,国民党反动政府在美国帝国主义的积极援助下,从1945年冬季以来就曾经用极大力量抢占东北,先后投入兵力及收编伪军、胡匪共达110万人。依靠我东北前后方全体军民团结一致,英勇奋斗,并得到我关内各解放区的胜利配合,在3年的奋战中歼灭敌人100万余,终于解放了东北九省的全部土地和3700万同胞,粉碎了中美反动派奴役东北人民并利用东北人民以挑拨国际战争的迷梦,奠定了在数年内解放全中国,然后将中国逐步建设为工业国家的巩固基础。”
沈阳何其重要,恢复生产何其重要,两份文件说得够明确了。
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全境解放,但关内国共双方的决战才刚刚拉开帷幕,沈阳及东北随即成为全国战场的战略大后方,关系着全国解放的大局。如何让这座城市重获生机,对于还没有管理沈阳这种量级大城市经验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而在此前,他们已经做得够好了,尤其是面对国民党军最后的“毁城计划”,他们未雨绸缪,从解放前夕到解放初期,以各种形式的“潜伏行动”和“护厂运动”保护这座城市,已经竭尽所能,付出了巨大的心智、努力和牺牲。军管会分类有序地接收了原来国民党政府和官僚资产阶级所有的矿山、铁路、邮政、银行、商店和其他企业。据后来的统计,军管会共接收了四大系统35个单位、406家厂矿及3所学校,计有各种机器设备12516台、动力设备1728台、运输设备229台。
在中山广场的辽宁宾馆,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沈阳市军管会主任陈云陷入了沉思。在当时全国所有的解放区里,工业最为发达、技术最为先进、门类最为齐全的工业区域显然是在东北,而东北工业区又以沈阳的铁西区为最。铁西区集中了中国最为先进的制造业,军工、冶金、机械、电力、车辆、化工等工业门类,有当时中国最大的铁路工厂、水泥厂及许多化学工业。他知道,沈阳的“灵魂”就在于工业。他很快到了铁西区,对各家工厂进行细致的调研。
经过实地考察,以陈云为首的军管会最终确定——
沈阳兵工厂、有色金属冶炼厂、重型机器厂、铁路机车厂、铁路车辆厂、沈阳化工厂、橡胶厂、造纸厂为八大战略性工厂。这也是新中国“八大厂”的最早出处,后来在全国各地开始流行“八大厂”的说法。这些工厂能够生产各种枪炮弹药、铁路机车、车辆、铜铝铅锌以及烧碱、硫酸等化工原料,还有轮胎、纸张等等。这些产品不仅东北需要,关内各解放区更为急需。
有了自己的大工业,如何把它办好?工人职员尚处于艰苦的条件下,如何使他们尽职尽力做好工作?这又是城市的管理者面对的现实问题。
新政权要发展工业,就必须要依靠工人,要有一套有利于生产有利于政府、也有利于职工的“共赢”办法和管理举措。工厂职员和工人的薪酬待遇如何调整,进入了新政府的视野。陈云曾说:“工厂里有机器设备、原料和人,这三者中人是决定因素,因此要关心群众生活,只有解决好职工的生活困难,才能安定人心。”兵工和军需工业,因为急需生产,以支援关内解放军作战,是新政府抓的第一批企业。这些企业的工人待遇也成为最先要解决的问题。沈阳被接管前,兵工厂工资共分8级,工人分7等,工人工资较职员工资低,影响工人的积极性,工厂决定所有工人补发30斤混合粮,以保证工人稳定。12月份兵工厂按照北满标准发放工资,并单独为工人支付,其中有几十名技术熟练的老工人享受技术人员的待遇,体现了新政权的政策。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