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妇女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高雅
在大别山腹地的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箭厂河乡戴畈村,“爱心妈妈”正带着孩子们制作手工风筝。“‘妈妈’们教我做的风筝可好看啦,等做好了我要第一个去放!”小男孩明明(化名)开心地说。这温馨的场景,正是新县“信好爱心妈妈”关爱行动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新县妇联全力打造“信好爱心妈妈”关爱工作品牌,以“1335”工作机制为有力抓手,为2831名留守困境儿童编织起覆盖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成长陪伴的立体关爱网络。
一本台账:精准把脉,动态跟踪
“小红(化名)父母常年在外务工,近期出现厌学情绪,需重点关注。”与小红结对的“爱心妈妈”了解到小红的情况后,立即对接专业团队,为其提供心理疏导关爱服务。
近年来,新县妇联联合民政、教育等部门,对留守儿童开展地毯式摸排,创建“四色分类精准服务工作法”,为每个孩子建立专属信息台账。新县妇联主席杨玲介绍:“通过四色分类,我们能根据不同孩子的实际需求,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关爱措施。”
新县妇联还探索出“四组一队日常关爱”模式,组织村级“四组一队”,即发展组、权益组、宣教组、家风家教组和巾帼志愿服务队的成员,成为“爱心妈妈”的中坚力量。
同时,不断深化关爱模式,创新推出“1+1+N”结对关爱模式。通过“一人一策”,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帮扶计划,并拓展N个社会关爱力量,开展“多对一”“多对多”分类关爱。
三支队伍:专业赋能,协同发力
“这里的每个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扎根特教10年的程敏,是新县特殊教育学校16名特殊孩子的“天使妈妈”。她通过食育培训、美术课程等方式,帮助16名特殊儿童融入社会。
近年来,新县妇联通过社会化招募、专业化赋能、规范化运作的路径,打造了三支关爱留守困境儿童的队伍,破解关爱“最后一公里”难题,让关爱服务更具深度与温度。
新县妇联积极动员各级妇联主席、执委、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等带头加入“爱心妈妈”队伍,通过示范引领,打造“爱心妈妈”先锋队伍。此外,以专业赋能,锻造精准服务骨干队伍。建立起由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医护妈妈”“教师妈妈”“法官妈妈”等团队,根据“爱心妈妈”专长与孩子需求精准匹配,为留守困境儿童提供专业服务。同时,充分发挥“联”字优势,积极动员爱心企业、社会爱心人士等加入“爱心妈妈”行列,为关爱活动提供物资支持。
五项服务:常态浸润,暖心陪伴
每逢周末节假日,“爱心妈妈”余晔就陪留守儿童到图书馆阅读。曾是留守儿童的她,大学毕业后返乡成为“爱心妈妈”,她的经历是爱心在大别山延续传递的生动写照。
为深入推进结对关爱行动,新县妇联以“看一场红色电影、做一次志愿服务、赴一场文体之约、读一本励志好书、上一堂安全教育课”的“五个一”活动为抓手,促进“爱心妈妈”全力做好结对孩子的生活照料、学业辅导、关爱陪伴、家教指导、困难帮扶等工作。
依托暑期“足球夏令营”和“校长杯”联赛等活动,“爱心妈妈”陪伴孩子们锻炼身体。累计陪伴留守困境儿童开展20余场红色观影活动,鼓励孩子参加“小小讲解员”培训,义务讲解红色故事300余次。在体育馆、公园、文体广场等组织开展亲子趣味运动93次,开展亲子阅读活动85次,依托社区家长学校开展安全知识讲座34场,组织消防演练17次,极大丰富了孩子的精神文化生活。
杨玲表示,下一步,新县妇联将持续深化“1335”工作机制,链接更多社会资源,动员更多爱心人士加入,让每一名留守困境儿童都能得到关爱与帮助,让结对关爱服务在大别山革命老区绽放更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