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 点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人才聚集的高地和科技创新的阵地,应深刻认识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人才是第一资源”,更好承担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时代重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并进一步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人才聚集的高地和科技创新的阵地,应深刻认识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人才是第一资源”,更好承担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时代重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要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建立以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迫切需求。要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理念,注重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的有机融合,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提倡跨学科、项目式、场景式等教学方法,提升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深化科技、教育、人才领域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大科学计划、“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等资源,不断加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持续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积极探索人才自主培养的多元化、国际化路径,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全面提高各类人才素质。
二要优化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推动科技人才创新一体化、协同化发展。优化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手段,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条件。要加强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体系,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优化高校科研平台建设布局,建设新型研究机构、智库和科技创新联合体,积极打造多层次、宽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进一步增强高校科研平台对国内外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的吸引力。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借助新型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不断释放科技人才创新一体化、协同化发展效能,推动重要科技领域跨越式发展。
三要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打通人才交流通道,促进人才合理布局和相互协作。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是促进人才合理布局的重要保障,打通人才交流渠道是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方法。要畅通人才跨单位、跨部门、跨区域、跨体制流动渠道,充分尊重人才的自主选择权,为人才释放创新创造活力提供有利条件。要注重人才流动的规范性,防止人才无序流动,对于参与国家和区域重大科技创新任务的人才要畅通渠道,出台更具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支持流动措施。助力全国统一的人才资源数据平台建设,加强各地区人才需求预测工作,参考各地区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培养人才,不断满足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资源的需求。
四要完善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选拔和培养机制,更好地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全力支持青年科技人员发展。青年科技人才是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更好地保障其待遇是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推进科技强国的重要基础。要加强政府、专业机构、行业企业和学校的交流合作,不断改进发现、选拔和培养青年创新人才的方式方法。拓展发现、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范围,注重从全社会各行各业发现、选拔和培养青年创新人才,进一步畅通青年创新人才的全领域、全周期成长渠道。建立与青年科技人员能力与水平相匹配的收入分配机制,不断提高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的青年科技人员收入水平,全方位优化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环境,为充分发挥青年科技人才作用提供广阔空间。
五要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的制度。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是保持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基本前提,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是营造人才公平发展环境的重要基础。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统一,强化正向激励、及时激励、持续激励、多元激励相结合的方法,不断提升人才激励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潜能。要进一步破“五唯”,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导向,突出强调人才的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探索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人才评价体系。给予科研人员更加持续稳定的经费投入,不断加大设施设备等各类资源的支持力度,减少科研人员除科研事务之外的其他事务干扰,为科研人员营造潜心科研的良好氛围。
六要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海外引进人才是发展壮大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来源,高技术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践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观,积极搭建海外引进人才干事创业的优质平台,不断加强对海外引进人才的政治引领,着力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实际困难,增强海外引进人才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向心力。着眼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建设,坚持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推进实施更加积极、开放和有效的人才政策,进一步增强我国人才制度的竞争力,为引进、用好、留住海外高精尖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